_第1页
已阅读1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宦官,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考其源,由来久矣。其最早见诸

于《诗经》、《礼记》、《周礼》的记载,其制度起始于先秦时代。宦官在中国古

代典籍中的名称很多,诸如中宦、宦官、宦者、内侍、内宦、阉人、中涓、内

竖、中贵人等。在东汉以前,宦官虽然多数是阉人,但也杂用一些士人。而自

东汉起,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1,自此,宦官便等同于标准意义上的

阉人。但是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

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此后宦官亦通称为太

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成

宦官制度虽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但是在东汉以前“阍人、寺人属于冢

宰,则内廷无乱政之人”2。而宦官真正成为一股特殊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

台,则始自东汉。清代史学家赵翼曾指出“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

其中,明代则是太监数量及权势空前膨胀的时期。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

璋以历史上宦官之害为戒,曾经感叹“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

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4。因而明太祖朱元璋鉴前代之失,对宦官的职权

和人数,进行了较为严格的控制。然而从永乐年间起,太监的势力又逐渐开始

扩张,其数量一度号称10万。在明代,太监群体的势力渗透到了政治、军事、

经济、文化等领域,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学界,明清史学的研究向来一脉相承。孟森、陈守实等史学家也推崇把

明清两代,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所以,本文在研究北京地区太监墓葬

时,亦是如此,把明清两代太监墓葬作为研究的对象,加以分析和对比。

1(宋)范哗:《后汉书· 宦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

2(清)顾炎武:《f:1知录》卷五《阉人寺人》,商务E¨ 书馆,1935年。

3(清)赵翼;《l j ‘二受札记》卷五《宦官之害民》,中4#伟局,1963年。

4(明)太祖朱兀璋:《御制人诰续编》第七f‘五《市民/fi 许为吏华》,内府,i ! Jj #Jt武十九年(1386)。

沿用了明代的宦官制度。但是,鉴于明朝一代的宦害之烈,清代统治者重新设

置调整了太监的机构,并严格限制了其职能、权责和活动范围。在清术虽然慈

禧太后的宠宦安德海、李连英等屡犯例禁,也曾有受封二品太监的违祖制之举,

令朝臣为之侧目,但终未出现汉、唐、明宦官的专权现象。

北京作为明清两代的首都,存有较为丰富的太监墓葬遗存,以历史遗存的

形式,记述和反映着明清两代太监制度的流变及太监群体生存境遇的起伏。所

以本文希望在掌握明清太监墓的考古资料基础之上,通过对墓葬分布、形制、

随葬品、丧葬习俗、装饰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探讨明清两朝宦官群体的丧葬特

征和心理特点;分析墓葬中体现的宗教因素,进而窥探两代的宗教信仰流变;

通过墓葬的建造形式,借助现有史料,研究太监的经济活动与募资团体。最后,

希望可以通过对明清太监墓葬的对比研究,梳理出太监制度、职能、地位及其

群体对政治、经济活动影响的流变。

1.1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文以北京地区明清太监墓葬为研究对象。

  1.1.1地理范围

本文题目的“北京地区”是现行的行政区划概念,即指现今北京市的14个

区( 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房山

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和2个县(密云县、

  1.1.2时间范围

本文研究内容的时间界定为明清两朝。虽然,明太祖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

建立明朝。但考虑到本篇文章的地域范围是北京地区,所以研究的时间上限定

为1421年永乐帝迁都北京,而下限则至公元1911年清王朝灭亡。

北京地区作为明清两代的都城,保有较为丰富的太监墓葬遗存。建国以来,

考古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及时的调查和发掘整理工作,并发表了一系列考古报

告和研究性著作。本文的写作和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本节内容将对北

京地区明清太监墓葬的发现概况和研究现状,做一个综述性的整理,以便在前

人取得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研究。

1.2.1北京地区明代太监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据记载,我国历代宦官的人数以明朝为最多,号称10万。这个数字虽然有

夸大之嫌,但也充分表现了明代太监数量之众。1421年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太

监的人数与权势日益发展。除了皇宫内任职的太监,一些王富贵胄也大量任用

太监。因此,在北京形成了特殊的太监文化,存有大量的太监墓葬,为研究提

1.2.1.1北京地区明代太监墓发现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地区发现了较为大量的明代中晚期太监墓葬。其中

比较重要的有香山饭店发现的太监刘忠墓5、地质力学研究所太监墓6、北京工商

大学太监墓7以及北京射击场太监墓地8、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射

击场内市政工程M19、门头沟区潭柘寺太监墓m等,发现概况整理如下:

北京香山刘忠墓位于北京香山南角下,发掘于1980年6月。墓葬依山开凿,

东向,砖石混合砌筑而成,由墓道、甬道、前室、过道、后室及棺穴组成。刘

忠墓墓室在地势的选择、棺穴的安排上都略显与众不同,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石

雕和表明墓主身份的墓志。该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浓厚的道教色彩,对于研

究道教的流行及明代中期石雕工艺有一定价值。¨

5郁会城:《北京香山明太j | f【刘忠墓》,《文物》1986年第9期。

6程利:《地质力学所⋯士明太;}:i 墓》,《北京文博》,2000年第l 期。

7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T商人学明代太监墓》,知识产权小版{I‘,2005年。

8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奥运场馆考古发掘报告》,科学⋯版社,2007年。

9北京市义物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奥运场馆考古发掘报告》,科学⋯版{L,2007年。

| 0宋霞:《门头沟区文物所清理明代太j }:l 基》,《北京义物报》1998年第9期。

¨ 郁金城:《北京香山明太j | {i 刘忠墓》,《文物》1986年第9期。

清代太监墓葬大多数采用由朝廷统一出资修建茔地的方式,无论职位高低

皆安葬于内,整体规格虽不及明代,但是个别权倾一时的太监的墓葬规模仍十

分庞大,随葬品更是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2.2.1北京地区清太监墓发现概况

由于清代太监的地位、职权远不及明代,所以也就很少见类似于明代的高

规格太监墓葬。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太监集资修建的丛葬区、坟寺和由朝廷统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有关部门对北京地区保有的清代太监墓葬、太监坟寺

等先后进行了发掘和保护。

1958年,有关部门对北京最大的一处太监墓地——恩济庄茔地,进行了调

查。恩济庄墓地面积近31万平方米,据估算,共埋葬太监2700余入。当时共

发现太监墓碑540通( 块) ,主要有乾清宫总管、奏事处总管、御膳房总管、西

陵九陵总管、万寿山总管、御药房首领、交泰殿首领、慈宁宫花园首领、各宫

门太监等。其中职位最高者为二品总管太监李莲英,另有显赫者为康熙朝太监

林允许,均为红顶冢,并有御赐碑文。其他多数太监墓仅为土坟一座,均己平

毁。仅存墓碑数通及碑座数十件。20

此外,北京圆明园太监墓群位于海淀区玉泉山静明园东北的四槐居村,始

建于雍正十年(1732)。根据仅存的碑文记载,可知该墓地占地二十四亩,修石

墙一百一十丈,修房屋三十间,为众太监集资购置。现辟为菜地,仅存墓碑一

位于永定镇石门营村北的玄真观太监墓群,也是清末太监的丛葬处之一。

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从光绪十年(1884)至1923年,先后有100多名太监

安葬于此。现墓群已平。22

此外,北京地区的清代太监墓地还有以下几处:西直门西北七里的皂君庙、

西直门西北的觉生寺( 大钟寺) 、西直门西北二十里的槐树居遗光寺( 始名龙泉

庵)、西直门外豆腐闸,另外还有葬于海淀东冉村、西冉村、万寿寺、青龙桥四

20鲁琪、刘精义:《清代太脆恩济庄茔地》,《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3期。

2’困家文物局主编:《中陶义物地幽集》,科学Ⅲ版礼,2008年,217页。

22固家文物局主编:《中围文物地图集》,科学j I{版社,2008年,257页。

清代太监墓葬与坟寺的有关资料。

1.3论文选题的意义

基于上述的资料整理和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知道虽然北京地区保存了

较为丰富的明清两代太监墓葬,其中一部分有较为详细的发掘报告;但现阶段

对明清墓葬的研究,多停留在考古资料的整理搜集上,既缺乏整体的梳理,也

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相对而言,在史学界明清太监问题则一直备受关注。

在明清两代太监的制度问题,经济问题,军事问题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

所以本文以北京地区明清太监墓葬为研究主题,期望搜集利用现有的考古

学资料,结合文献与史学研究的成果,把明清两代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

在对北京地区明清太监墓葬做一个整体梳理、分类的基础上,探讨其墓葬类型,

经济活动、宗教信仰、体制沿革等问题。

北京地区现有遗迹可寻、发掘资料可查的明代太监墓数量并不是十分丰富,

特别是一些高规格的太监墓葬,更是屈指可数。其中保存比较完整,且形制清

晰的有:( 见表1)

表1北京地区明代太监墓葬统计表( 形制不清的不在统计之列)

墓向60。,由墓道、甬道、前室、过

坐北朝南,四周有石墙围护,分为显

南北向,券顶,平面长方形,由挡土

墙、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

南北向,平面呈长方形,由墓道、封

门墙、甬道、前室、后室等部分组成

南北向,平面呈长方形,由墓道、前

根据文物局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

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记载,在

丛葬处发现了墓砖,据此推断,老君

地墓群可能有一定数量的砖石墓

墓已毁,仅存石碑一座

墓已毁,仅出土墓志一合

南向,墓早年被盗,长方形墓穴尚在

Ml 、M2、M3均石室墓

M1、M2、M3均坐西朝东

其中发掘石室( 或砖

除了M4为前后双室墓以外,其它均为

由墓门和墓室两部分组成

整体仿明代四合院形制,由墓道、封

门转、甬道、门楼、门框、墓室、棺

南北向,内葬石梆、木棺保存状况较

墓室形制不详,出土墓志一盒

内填三合土,都经夯打,夯层厚

0.1~0.16米不等,土质坚硬

竖穴土坑墓结构简单,形制普遍较小,

根据现掌握资料的墓葬形制,本文将北京地区明清太监墓葬分为砖石墓(砖

室墓、石室墓、砖石混合墓、石椁墓) 和土坑墓( 或三合土墓) 两大类。

  2.1砖石墓

砖室墓的规格较高,根据墓葬建筑规模大小不一,随葬品也多寡不等,但

佩饰,大都有墓志出土。其中规格较高、保存状况较好的有北京香山太监刘忠

墓、北京工商大学太监墓及北京射击场太监墓地等。这类墓葬往往出土精美的

石刻、玉带及一些金银饰品和陶瓷器。

2.1.1双室砖石墓

形制明确的前后双室墓一共有4座,即北京香山太监刘忠墓( 见图1) ;北

京工商大学太监墓的M2(见图2)、M3(见图3);北京射击场太监墓地M4(见

图4)。这一类的太监墓葬,大都南北向,由墓道、前室、墓门、室门、甬道、

供桌、棺床、壁龛、后室组成。

这四处双室墓,除了北京射击场太监墓地的M4以外,其余皆有墓道。北京

工商大学太监墓M2、M3的墓道都位于墓葬南端,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至3

米,东西宽2米左右,深3到4米,两壁用青砖加青灰错逢砌制而成,内填五

花土,土质较硬。北京香山明太监刘忠墓的墓道已毁,形制不明。

墓门皆为双扇,墓门~般高2米左右,宽1.5米左右,由框、槛、额组成。

门框和门额上刻有题字,浮雕铺首衔环,墓门两侧置有石墩、石人等石雕。其

中刘忠墓的规格较高,墓道后的第一道双扇墓门由整块汉白玉制成,表面光滑

平整,正面辅首衔环,背面有一凸起,以承“自来石”,门额上刻有“栖霞岩’’

三字,其上券顶,用一券一伏相间发券法,共三券二伏,白灰灌浆,紧密坚固。

而射击场太监墓M1则仅在前室南侧设有封门墙,没有墓门。

甬道一般呈长方形,用青砖砌筑,长0.8到1.94米,宽1.6到2.1米,高

2到3米,顶部平铺石条或券顶。其中,北京工商大学太监墓地M3没有甬道。

前室长1.5至3.3米,宽2米左右,高2至3米,三壁石条或青砖砌筑,

石条铺地,除刘忠墓为券顶以外,皆为平顶。前室内或设壁龛,或置放石雕。

其中刘忠墓出土的石雕尤其精美。其前室内共陈设石雕6件:与甬道相连接处,

石栏l 件,通高0.44米,宽0.62米,两侧立柱和栏板雕有缠枝莲花。前室中

立石碑,造型独特,碑身分作上下两部分,制成一梳妆镜形。碑身高1.12米,

宽0.59米,厚0.15到0.26米。上部镜面呈长方形,阳面中间楷书“大明三朝

近侍御马监太监刘公之碑”,边框浮雕龙戏珠图案;阴面边框和侧面雕云鹤图案。

下部镜座略呈梯形,阳面雕象,阴面刻有八卦、麒麟、狮子、羊。左侧刻松、

莲纹。碑座四面雕卷云纹圭脚。石碑北侧,石香炉一件,长O.36米,宽O.24

米,高0.26米。长方形,四足,口沿两侧各雕一兽。石碑南侧,小石磨一件,

直径0.19米,高O.14米。前室西北角与西南角各设石墩一件。墩面刻花草锦

地纹,墩身刻连环纹。直径分别为0.3米和0.36米,高0.6米。

后室一般长3至4米,宽2.5米左右,高3米左右,方砖铺地,三壁由青

砖和石条砌筑,券顶。其中刘忠墓后壁依天然青石凿出2米,其上用青砖双平

行铺砌至墓顶。后室多设有壁龛和供桌。棺床置于后室中央或中部偏北,长3

米左右,宽1米左右,高O.5米左右,砖石垒砌,中间位置设金钱眼,须弥座。

其中,刘忠墓较为特殊,是在后室地下的天然岩石上开凿出一个长方形墓穴。

墓穴长2.45米,宽1.17米,深1.27米,内置木棺。其上遮盖6块青石条,长

1.34米,宽O.38米,厚0.08米。西端石条的中央位置有一个气眼,东端石条

的两侧各有一个气眼。石条与墓室地面统一铺青石砖两层,使棺穴不易被发现,

2.1.2单室砖石墓

单室墓大多没有墓道,目前掌握的资料中,只有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

动管理中心射击场内市政工程M1( 见图5) 为带墓道的竖穴土圹砖石混构墓。

单室墓少数有墓门和甬道,墓室呈长方形,多平顶,少数券项,墓壁有青砖垒

砌,也有石板上下叠压垒砌,大多墓壁上有壁龛,墓室中部大多设有棺床,棺

床中部有设腰坑的,也有设金井的。陶罐和铜钱是最常见的随葬品,随葬铜带、

小件金、银或玉饰也较为普遍,个别墓中出土有墓志、玉带、瓷罐。其中北京

工商大学太监墓地M1(见图6)规格较高,保存较为完整,为砖石结构的单室

墓,券项,平面长方形,由挡土墙、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挡土墙在甬道南

端,用大青砖错缝抹灰砌筑。东西长2.35米、南北宽0.42米、高3.1米。甬

道直通墓室,东西宽2.34米、高3.1米、南北进深1.34米,东西两壁用砖砌

筑,方砖铺地,顶部盖以两块大石条。墓室呈长方形,券顶,长4.46米、宽

2.6米、高2.8米。东西两壁各有一龛,石条铺地。棺床位于墓室中部偏北。

棺床南端中部出土一墓志,刻有“明皇御用监太监西漳赵公墓志铭”。出土铜璺

“乾清宫牌子尚衣监掌印太监杨公之墓石椁”。另知墓主卒于万历四十七年(公

  2。2土坑墓

在目前所搜集资料中,共有三合土墓3座,竖穴土坑墓137座。现将资料

  2.2.1三合土墓

三合土墓,内填三合土,都经夯打,夯层厚0.1~0.16米不等,土质坚硬。

随葬品有陶器、铜钱、铁器、骨饰、铜腰带、玉腰带等,。

目前资料中形制明确的三合土墓一共有3座。分别为北京射击场太监墓地

的M155和M174以及房山区王安墓。

北京射击场太监墓地M155( 见图7) 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15。,墓

深1.95米、墓室长3.27米、宽2.87至2.92米,内填三合土,经夯打土质坚

硬,夯层厚0.1至0.15米不等。内置单棺(已朽),棺长2.6米、宽0.6至1.05

米,棺木残存高度为O.36至0.42米。馆内骨架上部保存较差,下肢保存较完

整,头北足南,仰身直肢葬。随葬玉腰带一套( 20块) 、釉陶罐l 件( 已残) 、

M174(见图7)为近似J下方形竖穴土坑墓阶梯式,方向13。,墓深3.08米。

墓外圹长5.6米、宽5.5米;墓室底长2.74米、宽5.52米,内填三合土,经

夯打,土质坚硬,夯土层厚0.1至O.16米不等。该墓因盗扰严重未发现随葬品

及骨架,墓底有一层白灰,用于吸湿防潮防腐作用。

王安墓地上存有墓冢,高3.5米、直径4米。墓室形制不详,出土墓志一

合,志文首题:皇明乾清宫管事提督内宫监两司房兼尚衣监太监信吾王公志铭。

2.2.2竖穴土坑墓

竖穴土坑墓结构简单,形制普遍较小,距地表也较浅。方向大约10。到20

。,墓深1米到2米左右,个别达到3米。墓室长2到3米,个别达到4米左

多面向西,部分面向上或向东。随葬品中陶罐、铜钱最为常见,铜钱数量一般

不多。随葬铜带、玉带、小件金银饰、骨器也占有一定比例,少数墓葬未发现

  2.3小结

北京地区的明代太监墓葬中保有相当数量的砖石墓,但是由于缺乏详细的

考古报告和严重的盗扰,对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具体情况,尚难以做出全面

而详尽的统计与分析。但是,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也可以做出一些判断。砖

室墓分为单室和双室两种类型。其中,双室墓大都南北向,由墓道、前室、墓

门、室门、甬道、供桌、棺床、壁龛及后室组成。而单室墓大多没有墓道,少

数有墓门和甬道。但这似乎并不绝对代表着墓主生前身份地位的高低。双室墓

和单室墓的随葬品的多寡和墓葬构造与装饰的精美程度,并没有绝对的差异。

例如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射击场内市政工程M1( 单室) 和另外

两座石椁墓,即西城区南礼士路徐伯华墓、地质力学研究所太监墓的墓葬规格

和墓主的身份地位,都并不逊色于双室墓。

另外,三合土墓虽然是被划分在土坑墓中,但是分析其出土的随葬品和墓

志,可以看出这类三合土墓的墓主不一定是地位低下,也可能是因为墓葬营建

仓促,时间不足,退而求其次的结果。相对而言,竖穴土坑墓建造比较简单,

随葬品也十分简陋,应该是地位较低太监的墓葬。

3.1北京地区明代太监墓葬的建造形式和经济来源

根据现有的资料,北京地区的明清太监墓从形制上看,分为双室砖石墓、

单室砖石墓、三合土墓、土坑墓。不同形制的墓葬与多寡不一的随葬品,体现

着墓葬的不同等级和墓主生前的身份。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墓主地位较为显赫的墓葬有北京工商大学太监墓

M3,墓主为御用监总理太监(后室出土陶告地,上刻有“⋯⋯御用监已故总理

太监滑公讳永形魂⋯⋯") ;房山区张南溪墓,墓主为内务府供应库掌印( 墓址

汉白玉双石门,门额楷书:内务府供应库掌印南溪张公寿域);香山明太监刘忠

墓,墓主为三朝近侍太监( 墓葬后室出土墓志,刻“御马监太监署乙字库事栖

岩刘公墓志铭”);地质力学研究所明太监墓,墓主为尚衣问掌印(石椁盖刻有

阳文铭文,为“乾清宫牌子尚衣监掌印太监杨公之墓石椁”);石景山区王踽墓,

墓主生前为惜薪司右司副(出土墓志,篆书“明故惜薪司右司副王公之墓”);

石景山区田义墓,墓主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墓室内出土墓志一合,首题“乾清

宫近侍司礼监掌印兼掌酒醋面局印总督礼仪房司礼监太监田公墓志铭”);石景

山李荣墓,墓主为明武宗时司礼监掌印太监;海淀区赵政墓,墓主曾任乾清宫

管事,司设监太监,掌惜薪司印。

在北京地区的太监墓葬中,不乏有皇帝下旨为个别蒙宠的太监敕建的陵墓;

亦有按照规章,国家统一规划的太监丛葬区;同时也有个人出资营建和集体集

资营建的墓地和坟寺。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石景山田义墓。田义(1534,- - - 1650),八岁入宫,

后升迁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赐蟒衣玉带,卒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神宗皇帝

亲自拟制讣辞,同时专此下旨敕建陵墓。FFI义墓坐北朝南,包括显德祠、墓区

和慈祥庵三部分。显德祠和墓区,东西约40米,南北约150米,有石墙一道,

根据碑文内容可知,购地费用共计白银二百七十两整,毁约之人甘罚大米

五十石,并委托僧人明灯照看香火。碑阴刻有34名衙门太监名单。

这种形式的坟寺和太监集体组织的葬区,不仅限于北京,在南京也十分多

见。天津南开大学的何孝荣先生在其著作《明代南京寺院研究》一书中指出,

仅根据《金陵梵刹志》中的记载,万历后期,南京的各种大小寺庙就有~百八

十余座。另有规模甚小,不在统计者百余座,再加上其后所建,明术南京应该

有寺庙三百余所。如若再统计上私创寺院三百余所,明术南京的寺庙总数应该

有六百余座,这其中大多是太监的坟寺。

另外,在南京雨花台地区发现的明代“太监义会”碑,更以文字的形式,

展示了当时存在于南京地区的太监义会组织的形式。该碑刻碑名全称为“南京

司礼监等衙门太监等官义会碑”,碑身通高2.64米,宽0.84米,厚0.23米,

底座高O.84米,宽0.94米,厚O.42米。通体无剥蚀,碑文字迹清晰。碑首双

凤欲衔,云纹作饰,圭首额书竖题阴刻篆书:

“皇明”二字碑身阳面自右向左

横书“南京司礼监等衙门太监等官义会碑"十五个字,碑文竖行书写镌刻楷书

分六排,记录了义会的27名太监的名字。文字基本可辨,个别字漫浸不清。周

边饰有薄纹,碑身阴面素面,无文无饰。碑座云纹飞鹤为饰,略有残缺。

总之,迫于经济的压力、地位的低下和后继无人的窘境,大多数地位相对

低下的太监都选择了这种集体丧葬的形式。而这种义会和坟寺的主要经济来源

则是房产、地租和以出租出佃等形式经营的粮、菜土地,果木山林。

3.2北京地区明代太监墓葬反映的宗教信仰问题

太监墓葬在形式、布局、随葬品等方面都反映出一定的宗教因素,折射出

了太监群体的宗教与信仰。明代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和道教,而太监群体的

主体宗教信仰也不外乎这二者。

明朝一代,佛教大兴,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皆虔诚信佛。而太监群体,

由于其生理上的特殊性,寄希望于来生,与佛教“修今生,得来世"的转世观

33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图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55册,中州古籍;};舨社,1990年,

  145—146页。

进入了一个低潮期。但同时,却处于世俗化的巅峰期,日渐融入民众的日常生

活。而其中佛教因素在世俗生活中的大量出现以及佛寺道观的激增,就是宗教

世俗化的重要表现。而太监墓葬中所体现的太监对宗教的信仰与心理需求,也

反映出明代宗教向世俗化和实用化转变的特征。

3.3北京地区明代太监墓葬反映的群体特征

太监群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共同特性,属于人造的第三类性别,行

使着独特的内臣职权。在古代,这一类人多数是因为犯罪受宫刑或为生活所迫,

而走上这一条道路。从他们的出身来看,太监本来是地位低下的一个阶层。但

同时,由于他们特殊的内臣职权,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权力的核心人物,从而

也就有了政治的机遇,造成中国历史上宦患不断的现象。虽然,明代初期鉴于

前朝宦患,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宦官势力的政策,但自明代万历年间起,在太监

机构膨胀的过程中,伴随着对太监教育体制改革,太监群体逐渐将势力渗透到

政治、军事、经济各个层面。本节将通过对北京地区明清太监墓葬的研究,来

窥探这一特殊群体折射在墓葬上的独特影像。

因为太监的生理缺陷,所以他们往往希望能在死后入土时通过一些特殊的

形式,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以求得来世的美满。

今广安门以北、西便门以南地带,曾发现许多塔墓,可能是明太监的丛葬

区47。其中做多的是一种外形似葫芦的墓,俗称“葫芦塔”,其上部圆滑,中间

较细,底部较粗。有人认为,太监之所以选择这种形式的塔墓和他们生理结构

的缺陷有关。葫芦形的塔墓外形,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心理的需求。

北京地区明清太监墓葬出土的一些极具特色的随葬品,也从一些侧面折射

出了太监的心理需求。

位于宣武区广内街道广义街的老君地墓群,是明代太监的丛葬处。在这里

发现了明J下德时谕祭御马监大太监魏真碑和墓门石刻以及明代的墓砖,并出土

了白瓷男性生殖器。45

47宋犬川主编:《北京考古‘j 研究》,科学m版}I:,2009年。

48国家义物局主编:《中图文物地图集》,科学j Jj 版社,2008年,122页。

因为清代太监的地位职权远不及明代,所以也很少发现类似于明代的高规

格太监墓葬。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太监集资修建的丛葬区、坟寺和由朝廷统一

4.1北京地区清代太监墓葬的基本分类

由于目前发表的北京地区清代太监墓葬相关的考古报告、考古简报数量十

分有限,所以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对这部分材料的搜集比较困难。很多材料

都是通过考古年鉴和~些人文社科类的相关著作来搜集整理的,所以难以获得

一些具体的数据。先将基本情况整理如下:( 见表3)

表3北京地区清代太监墓葬基本情况统计( 缺乏详细资料的不在统计之列)

墓地面积3l 万平方米,是最大的一处太监墓地,

共埋葬清代太监2700多人。1958年调查,共发

现太监墓碑504通。坟墓多已平毁,仅存墓碑

墓地占地5000平方米,南向。前砖砌门楼、垂

花门、石桥下有月河石牌坊,横眉书:钦赐李

大总管之墓,两侧有亭、石五供,墓冢封土为

三合土筑成。墓地“文革"被毁,现仅存墓冢、

墓室和一部分墓墙。墓南有祠堂,四合院布局,

正殿面阔五间,并有东西配庑。

级别较高的太监一般埋葬于各路前列的独立穴位中,并立有碑石及石供桌;而

一些地位较低的太监,可能就只有一座土坟。

除了恩济庄茔地以外,圆明园太监墓也是清代的一处太监茔地,但其墓葬

的具体形制,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圆明园太监墓群位于海淀区玉泉山静明园东

北的四槐居村,始建于雍正十年( 1732) 。根据仅存的碑文记载,可知该墓地占

地二十四墓,修石墙一百一十丈,修房屋三十间,是众太监集资购置。现辟为

菜地,仅存雍正十年(1732)立圆明园首领总管会议墓碑一座,碑高3米,宽

l 米,座高0.88米。额篆:万古长春。碑文记述了义地的起源等状况。87

此外,清代太监的墓地还有以下几处:西直门西北七里的皂君庙、西直门

西北的觉生寺( 大钟寺) 、西直门西北二十里的槐树居遗光寺( 始名龙泉庵) 、

西直f- J#l - 豆腐闸,另外还有葬于海淀东冉村、西冉村、万寿寺、青龙桥四槐居、

红勾口村等地。58但是因为缺乏具体的报告数据,所以在这里只做列举。

  4.2小结

由于清代对太监群体采取的打压限制政策,所以其在人数上远逊于明代,

加之清代太监年迈后多被遣回原籍休养,导致在北京地区的清代太监墓葬在数

量和规模上都不及明代。

由于现有资料所限,本文并没能够对北京地区清代太监墓葬做出一个详尽

明确的分型。只是依据有限的资料,把北京地区清代太监墓葬大体分为了砖石

墓和土坑墓两种形制。其中,砖室墓大部分有地上建筑。级别较高的墓葬建有

陵园、祠堂、配殿、牌坊、供案等。其中的一些墓葬有方木结构的装饰,制作

较为精美。另外,一些砖石墓采取了塔墓的建造形式,这种形式的砖石墓主要

出现在坟寺,应该是墓主生前宗教信仰的体现。

土坑墓的构造一般极为简单,随葬品也十分简陋,有的仅在地面保有一座

土坟,墓主多为身份低下的太监。

57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北京名胜古迹辞典》,北京燕山f}j 版社,1989年,217页。

58鲁琪、刘精义:《清代太监恩济序茔地》,《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3期。

5.1北京地区清代太监墓葬的建造形式和经济来源

北京地区的清代太监墓葬较之明代,高规格的独立墓葬寥寥无几,大面积

的太监茔地和丛葬区取而代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前面提到的恩济庄太监茔地。这个由朝廷拨款修

建的茔地,平时管理的各项杂费和香火钱,则是来源于地租。据记载,嘉庆四

年四月二十二日奉谕旨:“查抄入官西直门外白石桥地一顷零九亩,著赏给宫内、

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太监等取租,以为永远料理众太监等恩济庄庙宇庙火,

并太监等坟地需用之费⋯⋯"次日又奉谕旨:“昨赏太监等地一顷零九亩,所取

租银,不敷一年香火等项之用。此外尚有地一顷八十亩,与此地毗连,著加赏众太

监及南府、景山太监等取租。嗣后南府、景山总管首领太监亡故者,亦于恩济庄

太监坟地内埋葬,不必入于外学教习学生坟地。”59

另外,根据《宫中现行则例》规定,太监死后,将按照其等级给予家属抚

恤银两,但其丧葬费由于已经统一拨款修筑太监茔地,所以就不再另行拨发了。

因为这项规定,很多身份卑微的太监出现了经济上的困窘,于是就产生了一种

“官督民办”的义会组织。

唐益年先生在清宫敬事房档案中发现了一本乾隆四年建立的《恩济庄终身

义会》第二分会的收支账簿,通过里面的纪录,可以了解当时这种官督民办的义

会的运营组织情况:“据载《恩济庄终身义会》设有总会首八人,分别由敬事房、

打扫处、兆祥所、掌仪司、营造司、南府、圆明园、畅春园等八处太监各一名

担任⋯⋯第二分会系由御茶房、御书房及古董房太监一百余名组成⋯⋯会费为

每名每月交制钱五十文,太监病故后其在恩济庄安葬费用为五千文⋯⋯期问除

病故太监支用文钱外,敬事房还因恩济庄茔地的修缮及祭祀从义会中提取过钱

59庆棒等编纂,左步青校点:《困朝宫史续编》,北京:北京古籍H;版社,1994年,661- - 662页。

清代太监的墓葬及丧葬形式不仅为研究其经济生活提供了珍贵的材料,也

为今人管窥其宗教信仰提供了依据。

因为材料所限,所以很难从清代太监的随葬品中探讨其宗教信仰问题。所

以本章着重从墓葬的形式来分析、归纳、总结清代太监的宗教问题。

很多清代太监选择坟寺作为自己死后的安葬之地,这与清代太监群体地位

的下降,经济的困窘不无关系。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他们选择的坟寺类型来尝试

分析清代太监的宗教问题。

据调查显示,北京城郊的清代太监坟寺数量颇多,如立马关帝庙、金山宝

藏寺、去真观、福寿寺、朝阳院、莲花寺、普照寺、秀云观、定慧寺、元通观、

裕华庵、护国寺、五花寺、咸兴观、鸿恩观、素云观、灵官庙、玉块庙、真武

庙、佛堂庙、三官庙、高公庵、大悲庵等。但是其中很多现已毁坏,不复存在。

坟寺的类型包括寺庙、道观、关帝庙。其中比较著名的如护国寺、白云观、

明代太监和佛教信仰的密切联系在前文已经讨论过。但是,这种联系在清

初却有被削弱的趋势。因为清代初期,清廷对太监采取了非常严格的限制措施,

与高僧、官绅、居士的交往都并不常见与公开了。不过,清中期开始,太监群

体与佛教、僧侣、寺庙的接触与互动又逐渐频繁起来。其中的一项表现,就是

以佛教寺院为代表的坟寺的丧葬形式再次开始流行。清朝一代,较具典型与规

模的坟寺,如万寿兴隆寺、金山宝藏寺、金仙庵等都是在清中期以后开始活跃

清代著名的太监刘多生,法名刘诚印,又名刘明印,道号素云道人,在清

光绪时曾为宫廷内务府副总管、内务府总管李莲英之副手。他曾经以个人名义

捐款建造和修缮了多处寺庙、道观。据记载,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兴修

福慧寺开始,刘多生共修寺观三十余所,死后归葬于金山寺。其中较为著名的

69德龄:《清宫秘闻》,珠海j i j 版社,1994年,386页。

北京地区的明清两代太监墓葬数量十分可观,虽然保留至今的遗存和已经

整理发布的考古报告较为有限,但是通过对现有材料的整理分析,结合历史文

献,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明清太监在政治地位、经济情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

6.1明清两代太监所处历史背景的改变

北京地区明清两代太监墓葬既存在共同之处,也有一些显著的区别。这些

异同之处,既反映着两朝太监制度的变化,群体势力的消长,也同时是历史背

景的产物。所以,在探讨明清两代太监墓葬之前,应对明清两代的太监群体所

处的历史背景进行梳理。

明朝一代是太监数量及权势空前膨胀的时期。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订

立祖训,严格规定了太监的机构及权限,“置宦者不及百人”酆,而且规定太监

“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官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廷”

84,且不许读书识字。并且立铁牌于宫f- J自i j ,日“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然而,建文帝末年至永乐年间开始,太监的地位日益上升。从永乐年间起,太

监的势力又逐渐开始扩张。永乐十八年( 1420) 设东厂,由宦官执掌,从事特

务活动,“羞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

间始"85,至英宗时,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声。此后,宦官之祸迭起。

成化十二年( 1476) 在东厂外另设西厂,以宦官任提督,加强特务统治。此外,

宦官任职机构也迅速膨胀,形成二十四衙门,即十二监、四司、八局,数量一

度号称l O万。而正德三年( 1508) ,复设内厂,由太监刘瑾统领,一时间权倾

83(清)张延玉等:《明史》卷三百四《宦官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7795页。

  84同I:

  85同上

而清代在沿用明代太监制度的基础上,又鉴于前代之失,对太监群体采取

了更加严格的控制打压政策。不但对太监的机构和数量进行了调整和精简,更

对其职能、活动范围、品级俸禄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与限制。顺治十一年(1654),

去内务府,改二十四衙门为十三衙门,规定太监最高不得超过四品;不是奉旨

差遣,一律不得擅自离开皇城;除了做好本职事务之外,不准干涉朝廷任何事

务;不许与朝廷官员结交;不许与自己的亲属暗地里往来;不许假借亲属的名

义置买田产等对太监的职务、品级、活动范围等内容都做了严格的限制,如有

犯禁者,严惩不贷。康熙帝即位后,又把十三衙门革去,以三旗包衣仍立内务

府,“收阉官之权,归之旗下”86。康熙十六年(1677),设敬事堂,又称宫殿监

办处,成为此后清代唯一的宦官机构,改革了明代臃肿的太监机构,并制定了

一套管理制度。乾隆七年,明确太监官职以四品为限。在三十四年( 1769) 修

成的《国朝宫史》中,对太监部门的名称、职官、职掌等内容又做了新的规定,

其人数、职、责、权等均远不及明代。这些部门的职掌品级,在清代大致沿用

不变,但部门、人数,基本呈历年递减的状态。乾隆时,宫监部门有127处,‘

太监2866名;嘉庆时,部f- j 102处,太监2638名;光绪时,部门63处,太监

1989名。至宣统退位时,仅存部门四五十处,太监八九百名。在清术虽然慈禧

太后宠宦安德海、李连英等屡犯例禁,也曾有被封二品太监的违祖制之举,令

朝臣为之侧目,但终未出现汉、唐、明宦官的专权现象。

由此不难看出,明代是太监群体势力和数量达到高峰的时期,而清代的太

监群体则由盛转衰,逐渐没落,最终走向了一个时代的终结。明清两代太监墓

葬上的异同之处,也正是在这种不同历史环境背景下的产物。

6.2北京地区明清太监墓葬的比较研究

明清两代太监制度虽然一脉相承,但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太监群体势力

境遇的起伏,造成了其在政治、经济地位上的变化,并反映在了其墓葬的形制

规格、营建方式等方面。

86(清)王庆五:《熙朝纪政》卷三《纪立内务府》,甯绑黄氏,清光绪14年(1888)。

明清两代太监经历了走向权势巅峰,继而又逐渐衰弱直至灭亡的过程。如

果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北京地区的明清太监墓葬,也不难发现,两代太监墓葬的

规格、形制、筹建墓葬的经济来源、墓葬中体现的宗教信仰的流变等信息,无

不以考古遗存的形式,无声地为我们勾勒出了太监群体在从巅峰走向消亡的过

程中,政治地位、经济境遇、心理状况等方面的转变。

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明清太监墓葬的综合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北京地区明代太监墓葬按形制分为2种类型:砖石墓和土坑墓。其中砖

石墓包括砖室墓、石室墓及石椁墓,并可按照墓室数量细分为单室砖石墓和双

室砖石墓。土坑墓可分为三合土墓与竖坑土穴墓。北京地区的清代太监墓葬总

体也可分为砖石墓和土坑墓两种,情况应与北京明代太监墓葬基本形似,但限

于资料的缺乏,在此不做细分。

2.北京地区明代太监墓葬的建造形式分为敕建、个人修建、集体修建。其

中集体修建的墓葬多借助于义会等太监养老互助的团体,采取茔地和坟寺的形

式。从丧葬活动的资金来源,明代太监修建墓葬的经费分为国家出资、个人出

资、集体集资三种形式。北京地区清代太监墓葬的建造形式则主要是国家统一

营建、官督民办和集体修建,个人修建的墓葬数量十分有限。从其资金来源上,

则主要是通过国家出资、集体集资的方式,纯粹由个人出资的情况十分少见。

3.北京地区明代太监墓葬的一系列随葬品和墓葬形式,突出表现了太监群

体特殊的心理需求,即对来世子孙满堂、美满家庭等世俗生活的渴望。因为北

京地区清代太监墓葬资料有限,所以对这一问题不做探讨。

4.北京地区明代太监墓葬有相当数量以坟寺的形式存在,其墓葬的构造、

装饰、随葬品所反映的宗教因素也表明,明代太监群体的宗教信仰主要为佛教

和道教。太监群体对宗教活动的参与和热衷,从侧面表现出了明代宗教日益世

俗化的趋势。而其宗教信仰的流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统治阶级的宗教嗜好

及社会习尚的变迁。而北京清代太监墓葬所包含的宗教因素,则表现为大量坟

[ 1】[ 宋]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 2】[ 明】太祖朱元璋:《御制大诰续编》,内府,明洪武十九年[ 1386] 。

【3】[ 明】刘若愚:《酌中志》,北京古籍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 4】[ 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97年。

【5】[ 清】王庆云:《熙朝纪政》卷三《纪立内务府》,甯绑黄氏,清光绪14年(1888)。

【6】[ 清】庆桂等编纂,左步青校点:《国朝宫史续编》,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7】[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华书局,1963年。

[ 8】[ 清】于敏中等:《钦定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

【9】[ 清] 龚景瀚:光绪《顺天府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

[ 10】[ 清] 徐珂:《清碑类钞》,。中华书局,2001年。

[ 1l 】[ 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64年。

[ 12] 【清] 吴敏忠:《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13] 【清] 周家楣,张之洞:《光绪顺天府志》,

  1912年版。

[ 14] [ 清]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15] 【清] 顾炎武:《日知录》,商务印书馆,1935年。

[ 1] [ F1] 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 白云观记事》,株式会社开明堂东京支店,1934

年,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发行。

[ 2] 陈登原:《国史旧闻》,中华书局,1980年。

[ 3] 信修明遗著,方彪等点校:《老太监的回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zs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