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淡墨突变体的基因定位克隆及功能研究.pdf_第1页
已阅读1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球上已被描述和记录的物种大约有200万种,其中昆虫约占53%。昆虫以其强大的适应能力,遍布各地。家蚕(Bombyx mori)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在大约5000年前由中国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驯化而来,也是实验遗传学的经典材料。近年来,随着家蚕基础研究的系统化发展和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关注,家蚕被认为是一种新兴的模式动物,在基础研究、生物反应器、鳞翅目害虫防治及医学模型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941年日本学

2、者首次报道了一种自然发生的家蚕突变体,淡墨(black dilute, bd),其幼虫表皮显著黑化,雌蛾不妊,表现为隐性的孟德尔遗传,被定位于家蚕经典连锁图谱的第9连锁群22.9cM处,该突变体现被保存于日本和中国。昆虫的体色和斑纹是其最为显著的形态特征之一,其着色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并已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同时,着色在种群中极易分化,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优秀模型。生殖发育是昆虫繁衍和扩张的重要基础,有性的繁殖方式能带给生物更多的

3、演化机会,研究其生殖相关的分子机制能够推动对遗传分化发育的理解。家蚕淡墨(bd)突变兼具显著的着色模式改变和生殖障碍表型,对其突变基因及其分子作用的解析既有利于昆虫着色机制研究,同时也为鳞翅目害虫防控提供潜在的靶标。本研究利用分子定位锁定淡墨突变位点在基因组上的范围,结合基因功能注释、基因芯片分析、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克隆测序分析等方法确定其候选基因,利用RNAi、过表达和基因敲除等手段鉴定候选基因的功能。并比较分析了淡墨突变与野生型幼虫

4、体壁的转录组,寻找Bmbd基因的可能下游靶基因,综合分析淡墨突变发生的分子机制。本论文主要的结果有:
  1. bd突变体表型特征分析
  比较野生型品系大造、淡墨纯合体(bd/bd)、淡墨杂合体(+/bd)和可育淡墨(bdf/bdf)幼虫的着色模式。淡墨纯合体幼虫表皮显著黑化,斑纹处颜色加深;bdf幼虫着色模式与bd类似,只是颜色较浅。蛹期和蛾期bd体色与对照并没有明显的差别。淡墨纯合体成虫翅膀皱缩,不能顺利伸展,活动能力

5、偏低,雄蛾交配能力弱,交配后的雌蛾产卵不能正常着色形似未受精卵。淡墨杂合体(+/bd)和bdf成虫翅膀正常,行为协调,雄蛾能够独立寻找雌蛾交配,雌蛾产卵能正常着色并发育。解剖未交配的淡墨雌蛾,观察内部生殖器,发现其卵巢各结构完整,但整体偏小,卵不整齐。经过电镜扫描发现,淡墨卵的花瓣体结构和卵孔异常。经过孤雌生殖实验,发现淡墨突变体的卵存在发育缺陷。
  2. bd位点的分子定位
  因为淡墨(bd)雌表现为不育性,我们选择其

6、等位点突变体可育淡墨(bdf)作为突变亲本,大造N作为正常亲本,两者杂交产生F1。用F1的雌回交bdf的雄配制连锁群体,用F1的雄回交bdf的雌配置定位群体。选取属于第9连锁群的SSR分子标记引物,并根据基因组数据设计相应的引物,在亲本基因组间进行多态筛选,利用多态标记对 bd位点进行连锁分析,采用连锁的标记在1162个个体构成的重组分析群体中对淡墨位点进行定位分析。将淡墨位点锁定在家蚕第9染色体大约600Kb的区域内,该区域存在11个

7、预测基因。
  3.候选基因筛查分析
  将11个预测基因的编码序列与NCBI的非冗余蛋白库(nr)进行比对,对其进行功能注释。利用家蚕基因芯片数据分析11个预测基因在家蚕5龄3天各组织和4龄到5龄幼虫的时空表达模式。结合基因功能、表达模式与突变性状进行关联分析,通过半定量PCR比较大造、淡墨杂合体以及淡墨纯合体中定位区域内的预测基因在转录水平的差异。发现can8基因在淡墨纯合体中几乎不表达,杂合体中表达水平大约为野生型的一

8、半。而其他预测基因在三者之间无明显的差异。所以,我们将can8作为重点候选基因进行进一步研究。
  4. bd突变候选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我们在野生型大造和bdf中克隆了can8基因的cDNA序列,发现 can8基因与nscaf3045上相邻的预测基因can9为一个基因,且该基因至今没有明确的功能注释,将其命名为Bmbd,其编码BTB-ZF蛋白。通过序列分析,检测到该基因存在两种不同的开放阅读框,其差异为羧基端锌指功能

9、域不同,可能结合不同的DNA序列。通过序列比对,比较了bdf与野生型中cDNA的序列,发现仅存在几个单碱基的突变,其预测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基因组DNA克隆发现,在bd中Bmbd基因从第二内含子到转录上游存在大约160 Kb的缺失,并插入一段3.6 Kb的序列,该缺失和插入造成Bmbd基因完全沉默,同时疑似产生了一个新基因,编码钾离子依赖的钠/钙离子通道蛋白,将其命名为 BmNCKX4-like基因,其功能有待研究。通

10、过BLAST程序,在昆虫中对Bmbd基因进行同源搜索,并进行系统发生分析,发现该基因在许多物种中都存在同源基因,在鳞翅目中非常保守。
  5.野生型中Bmbd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在野生型大造4龄刚眠的各组织的RNA模板中进行荧光定量检测Bmbd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其在各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头、表皮、生殖腺和丝腺等有较高的表达,在血液中表达水平较低。同时,在大造品系中调查了 Bmbd从蚁蚕到蛾一天的时期表达模式,发

11、现其呈波动表达,在每龄刚眠有上调表达,在食桑期有中度的表达。这一表达模式,与家蚕幼虫蜕皮及新表皮着色具有一致性。
  6. Bmbd基因的RNAi
  设计并合成了Bmbd基因的3条siRNA。取野生型Nis品系幼虫,在4龄2天, Bmbd基因上调前一天,将3条siRNA混合注入其血淋巴,并及时进行电穿孔诱导。之后,用桑叶在25℃,75%的相对湿度小心饲养。在5龄一天,观察幼虫皮肤表型,发现存在大约47%的注射幼虫在电击正极

12、一侧出现表皮黑化现象。进行分子检测发现,黑化皮肤部分的Bmbd基因表达量被显著降低。
  7. Bmbd基因的过表达
  克隆了Bmbd基因的两种ORF框,并将其重组入含有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载体中,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由A3启动子启动。将载体与piggybac助质粒混合使其终浓度为1μg/μL,经腹部气门注入到淡墨2龄幼虫的血淋巴中,并及时进行电穿孔诱导。在5龄时观察幼虫表皮,发现有部分幼虫在电击正极一侧出现白色斑块,在荧光显

13、微镜下观察白色区域存在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结合干涉实验结果,初步说明Bmbd基因参与调控家蚕的体壁着色。
  8. Bmbd基因的敲除
  我们设计并合成了Bmbd基因的特异gRNA,并合成Cas9核酸内切酶的RNA,进行混合。选野生型N4品系的卵,在产卵1~4小时期间,显微注射大约10 nL的混合RNA,并用生物粘合剂封住针口。在25℃,相对湿度85%的条件下进行催青孵化。在其后代中,观察表型。结果显示,在子代群体中存在体

14、壁偏黑表型的个体。
  9. RNA-seq
  通过功能分析,验证了Bmbd基因,作为一个转录因子蛋白,其表达能够抑制着色,缺乏时幼虫显著黑化。为了研究其调控体色机制,根据该基因在刚眠时高表达,我们取了大造、淡墨纯合体(bd/bd)和淡墨杂合体(+/bd)4龄刚眠幼虫的体壁,进行RNA测序。分析在该时期转录的基因,并比较三个转录组数据的差异。在三个品系中存在31个共同差异基因,包括候选基因Bmbd,还有15个表皮蛋白(cu

15、ticular protein)基因,在黑化淡墨突变中这15个表皮蛋白基因显著上调表达。表皮蛋白是表皮的主要组分之一,在家蚕中鉴定了200多个表皮蛋白基因。在柑橘凤蝶幼虫体壁中发现,表皮蛋白存在斑纹特异性,暗示色素在掺入表皮中时与表皮蛋白可能发生特异结合。本研究发现的15个在黑化表皮中高表达的表皮蛋白基因可能是家蚕幼虫黑化所必须的,推测表皮蛋白基因参与表皮着色,这为昆虫着色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
  本研究定位克隆了家蚕淡墨突变体的

16、负责基因Bmbd,验证了它抑制黑化的功能,并通过转录组比较分析、荧光定量分析,推测该基因可抑制漆酶基因laccase2,以及影响表皮蛋白基因的表达,对着色模式进行调控。同时,淡墨突变存在严重的生殖缺陷,我们发现在家蚕淡墨突变体中,与果蝇 ovo直系同源的基因BGIBMGA000988转录水平显著下调,ovo是卵发育关键基因,推测该基因可能与淡墨雌不育有关。
  本文通过家蚕bd突变体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与鳞翅目幼虫着色模式和生殖发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众赏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