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托物寄情》
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实习教师熊卓丽为什么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梅:傲雪兰:朴素、高洁清香高雅的性情、崇高的志向与骨气竹:坦诚无私,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以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菊:傲霜,冷清自如,清雅高洁,花形优美,色彩绚丽可见他们都是有象征意义的王冕题《墨梅图》的诗是“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借咏梅、画梅来表达自己的心志。画家经历:王冕(~)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白天放牛,晚至佛寺长明灯下读书。试进士不第,即弃去,读古兵法。归隐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托物寄情创作的历史背景:蒙古人在十三世纪缔造一个空前庞大帝国:元。蒙古人根本轻视汉人,所以列为第三等和第四等国民。在蒙古人眼中,汉人除了供给他们固定的田赋外,没有别的用处。蒙古官员的贪污腐败,在历史上也属空前。画家经历:郑思肖(~)福州人。他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先历经家门之变,又目睹亡国之惨状,遂愤然隐居于寺观陋巷,自号所南,坐卧不北向,意在不忘赵宋。因为“土为蕃人夺”,他画的兰花常露根不见土,有时画兰还题“纯是君子,决无小人。”可见他的兰花寄托了强烈的政治寓意,把花鸟画的托物寄情传统推进了一个新的高度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半身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墨葡萄图明徐渭结合题画诗,说说你知道画家要表达的的言外之意吗?有谁知道徐渭?能说说他的故事吗?用一首“十字歌”来描述其遭遇悲惨: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售,九番自杀,实堪嗟叹《菊石图》宋《出水芙蓉图》原文标题:宋朝工笔画欣赏(图)教育档客原文网址:徐渭《墨葡萄》小结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中国画在宋代以前,画上是很少题字的,只是在作品不显眼的角落里,写着作者小小的姓名;那时虽然也有题画诗,却不是写在画面上的。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诗人兼书法家的画家,开始在自己作的画上书一段题记或一首诗。这样,诗、书、画开始结合起来,中国画历史发展中的文人画也开始了萌芽。而徐渭对中国写意画贡献最大:中国画在宋代以前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工细笔法描绘物象,大多以勾线后平涂颜色为主。宋代的苏轼开创文人画以后,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理论。于是院体画与文人画齐头并进的发展起来。在苏轼的倡导下文人多以梅兰竹菊为题材“聊写胸中逸气耳”。但是从题材到笔法基本追求还是冲和平淡的意境。然而,至明代的徐渭,一变古法。徐渭开创了大写意画法,不但丰富了写意画的泼墨画法,并且大量的运用了破墨法,在墨色上也是对比夸张,章法起伏跌宕。并把芭蕉石榴甚至水螃蟹等题材引入画面。意境鲜活而奔放。在艺术史上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但是徐渭一生坎坷,怀才不遇,最终“弃仕从画”而创造了一座中华艺术史上的奇峰,开大写意之先河,影响后世深远:郑板桥自称徐渭“门下走狗”,徐渭的追随者不计其数,其中有八大山人朱耷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足以说明徐渭对后人影响之深。请思考:你从徐渭的事迹中得到什么启示?请同学们欣赏《大树风号图》和《安晚帖》并回答:它们各自表达了画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落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暮,不堪回首望菰蒲。”项圣谟(明)大树风号图用简单的词汇形容画家的心境狂放洒脱愤世嫉俗怀念故国痛苦抑郁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谢中郎(谢万,东晋谢安的弟弟)经曲阿后湖,问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谢曰:“故当渊注渟著,纳而不流。”(指水只流进来,不流出去)传说因为秦始皇认为曲阿湖有王气,就凿动了湖的入水口,破坏其王气,因此名为“曲阿”。联系画面来看,似乎是表达一潭“死水”中的鱼的感受。《艺术家的卧室》景物的人格化:通过物象表达画家的个性和内心情感。紧张、焦虑顽强、孤僻——侧重于画面形象自身给人的心理感受,表达情感教直接。通过特色形象,展现画家的个人情感,以获得影响和共鸣。作品的特点:一、画面上的形象是美术家自己创造出来的;二、不单纯抒发美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要产生社会效果,打动别人。小结:美术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自我”),但是有的隐晦,有的直接;有的通过画面本身,有的采用其他的暗示;有的是作者自己创造的形象,有的借用传统的图式。完成页活动建议元任人发《二马图》骏骨图南宋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