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黄瓜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黄瓜病毒病, 是当前对黄瓜生产危害比较大的一种病害。 黄瓜病毒病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系统性病害,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广泛,可寄生在多种瓜类、茄类植物上。黄瓜病毒病不同年份之间发生程度有所差异,春季保护地栽培和秋季露地栽培黄瓜均可发生。 近年来,黄瓜病毒病的为害又呈上升趋势,已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也是国内外病毒病害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一、症状特点,黄瓜病毒病多为全株发病,它的症
2、状比较复杂, 有成株感染, 也有幼苗感染。苗期染病子叶变黄枯萎,幼叶现浓绿与淡绿相间花叶状。成株染病新叶呈黄绿相嵌状花叶,病叶小略皱缩,严重的叶反卷,病株下部叶片逐渐黄枯。瓜条染病,表现深绿与浅绿相间疣状斑块,果面凹凸不平或畸形,发病重的节间短缩,簇生小叶,不结瓜,致萎缩枯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黄瓜病毒病-花叶型,花叶型:叶片出现淡黄不明显的斑纹,后呈淡淡不匀的 小型花叶斑驳。果实接近果柄处出现花斑。,黄瓜病毒病-皱叶
3、型,皱缩型:症状比花叶型明显,新长出的叶片沿叶脉出现浓绿色隆起皱缩或出现叶片变小。有时沿叶脉出现组织坏死斑。果面出现花斑,产生凸凹不平的瘤状物, 果实多畸形,严重时植株枯死。,黄瓜皱叶型病毒病植株,黄瓜病毒病-绿斑型,绿斑型:新叶产生黄色小斑点, 逐渐变为淡黄色斑纹, 绿部分呈隆起瘤状, 严重时植株新叶白天萎蔫。果实产生浓绿色花斑和瘤状物, 多有畸形瓜。,黄瓜病毒病-黄化型,黄化型:叶色变黄绿色至黄色, 叶脉保持绿色, 也有发病初期叶脉
4、间产生水渍状小斑点。病叶硬化, 向叶背卷曲。定植后棚室内温湿度条件适宜该病发生及蔓延, 叶片外观典型症状开始表现。以后染病面积逐渐扩大, 似缺素状, 显现黄化, 最后形成黄色干枯坏死斑, 从而导致叶片失去光合作用功能, 同时瓜秧有矮化、瘦弱、叶片小、花打顶等诸多现象。采收期瓜条生长缓慢, 畸形果率增加。该病具有传染性, 传染速度较快, 严重影响黄瓜生产。,二、病原,黄瓜病毒病主要由三种病毒引起:黄瓜花叶病毒甜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
5、毒。,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能侵染葫芦科、茄科、十字花科、藜科以及杂草等40 多科的117 种植物。世界各地普遍存在, 以温带地区严重。病毒粒体为正20 面球状体, 直径28~30nm, 核酸含量18%, 蛋白质含量82%, 粒体分散在细胞质及细胞核中。钝化温度为60~75℃, 10min。稀释限点为10-4, 体外保毒期为3~7d。 主要通过蚜虫以非持久
6、性传毒, 在指示植物普通烟、心叶烟及曼陀罗上呈系统花叶, 在黄瓜上也出现系统花叶。,甜瓜花叶病毒[Muskmelon mosaic virus(WMV)]: 寄主范围较窄,只侵染葫芦科植物,不侵染茄科植物。钝化温度为60~62℃,稀释限点为2.5×10-3~3×10-3。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 病毒粒体直杆状,增殖适温为28~30℃,
7、37℃以上级停止增殖。钝化温度为90~93℃,稀释限点10-4~10-7。20℃时体外保毒期达30d以上,干病叶在120℃经30min仍不失致病力。,病原鉴定,通常采用生物学、 血清学、 病毒粒体观察等研究对病原进行鉴定。1.鉴别寄主反应。选择常用的心叶烟、苋色藜、番茄、 豇豆、 辣椒、 黄瓜等常用鉴别寄主,采用常规汁液摩擦接种。接种后置20~ 28℃温室培养, 观察症状。2.血清学试验。采用琼脂免疫双扩散法测定病毒分离物的血清学
8、关系。配制 1% 琼脂糖凝胶平板梅花孔中分别加入提纯病毒和相应抗血清,在室温条件下保湿放置过夜,观察沉淀线产生。3.电镜观察。提纯病毒,并染色,于透射电镜下观察。,三、病害循环,黄瓜花叶病毒( CMV) 在田间的传播以介体传播为主, 瓜类传毒的介体有: 蚜虫、叶蝉、白粉虱、线虫和真菌。有1/3 的黄瓜花叶病毒( CMV) 是多种蚜虫非持久性传播的。蚜虫传毒的有效性决定于有翅蚜数量, 特别是带毒率高的有效介体的数量。有效毒源是指离栽
9、培瓜地较近, 且病毒浓度较高的野生或栽培寄主( 如野生瓜类寄主等) 。苗期寄主感病同有效介体迁飞高峰的重合程度与病毒病害流行关系密切。一般每年蚜虫迁飞高峰总量和有效介体数与病毒病是否流行呈正相关。有翅蚜的高峰期同瓜类苗期相吻合的时期越长, 发病越重。室内传毒试验结果有时与田间传播规律不完全一致。白粉虱和叶蝉是热带亚热带传播瓜类黄化病的重要介体。还有一些病毒是由甲虫及潜叶蝇传播。,四、发病条件,一般高温、干旱年份有利于瓜蚜繁殖和有翅
10、蚜迁飞、传毒以及病毒的增殖,发病重; 管理粗放, 杂草丛生等发病重;蚜虫防治不及时发病重;土壤营养缺乏, 植株生长弱, 抗病力下降, 病害也会加重。气温高低影响发病症状。在有效温度范围内, 温度高症状重, 邻作有共毒寄主植物的亦易发病。发病适温为20℃,气温高于25℃表现隐症。,不同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其发病条件也不同:,黄瓜花叶病毒(CMV):种子不带毒,主要在多年生宿根杂草和冬茬菠菜、芹菜、油菜上越冬,成为下年初侵染源。当春季杂草发
11、芽后,蚜虫开始活动或迁飞,成为主要传播媒介。发病适温20 ℃,气温高于25 ℃ 多表现隐症。甜瓜花叶病毒(WMV):种子可带毒,传播途径与黄瓜花叶病毒相同。一般高温干旱、日照强,或缺水、缺肥、管理粗放的田块发病重。烟草花叶病毒(TMV):种子带毒,可在多种植物上越冬。主要通过接触汁液摩擦传染,只要寄主有伤口即可侵入。附在种子上的瓜屑也能带毒。土壤中的病残体和越冬寄主残体均可成为该病的初侵染源。一般春末夏初发病率较高。,五、防治措施,
12、不同的病毒应根据其病毒初侵染来源和传播媒介, 在防治方法上有所差异, 一般应以预防为主。可分为:(一)农业防治(二)药物防治,选用抗病品种。 在无病区或无病植株上留种:播种前用55℃温汤浸种40分钟;或把种子在70℃恒温下处理72小时。 加强管理: (1)培育壮苗,及时追肥,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适当多浇水,增加田间湿度,防止植株早衰。及时防治蚜虫,及时清洁田园。 (2)在整枝、绑蔓,摘瓜时要先“健”后“病”,
13、分批作业。接触过病株的手和工具,要用肥皂水洗净或药液处理。清除田间杂草,消灭毒源,切断传播途径。 (3)育苗时用遮阳网降温、遮光,远离带病作物。防治蚜虫等刺吸式害虫: (1)物理防蚜:覆盖银灰色避蚜纱网或挂银灰色尼龙膜条避蚜,或进行黄板诱蚜(在棚室内悬挂黄色木板或纸板,其上涂抹机油,吸收蚜虫并将其黏住)。 (2)化学防蚜:在蚜虫、粉虱、蓟马发生初期,及时用药防治,防止传播病毒。,,目前尚无防治病毒病的理想药剂,
14、可试用以下3类阻止剂。一是病毒钝化物质,如生豆浆、牛奶等高蛋白物质,清水稀释100—200倍液喷于黄瓜植株上,可减弱病毒的侵染能力,钝化病毒。二是保护物质,例如褐藻酸钠(海带胶)、高脂膜(棕榈醇、月桂醇)等喷于植株上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和减弱病毒的侵入,通气透光,不会影响蔬菜的生长,且不会产生抗药性。三是增抗物质,被植株吸收后能阻抗病毒在植株体内的运转和增殖。可喷施NS-83增抗剂(混合脂肪酸)100倍液,共喷3次,定植前5天1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众赏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护地黄瓜细菌性病害及病毒病的防治
- 黄瓜 蔓枯病
- gbt 35335-2017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监测规范
- 番茄抗黄瓜花叶病毒病遗传转化的研究.pdf
- 利用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防治作物黄瓜花叶病毒病.pdf
- 利用SLAF--seq技术定位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病基因.pdf
- 微课比赛黄瓜猝倒病
- 黄瓜花叶病毒和花生斑驳病毒分子变异分析.pdf
- 黄瓜白粉病抗性基因挖掘.pdf
- 鸦胆子素D对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的抑制作用.pdf
- 黄瓜花叶病毒dsRNA的研究.pdf
- 基于黄瓜花叶病毒的病毒诱导基因沉默载体构建.pdf
- 西尼罗病毒病
- 侵染半夏的黄瓜花叶病毒研究.pdf
- 秋冬茬黄瓜花腐病的防治措施
- 基于黄瓜-酸黄瓜渐渗系的蔓枯病抗性主效QTLs定位.pdf
- 伪狂犬病病毒
- 黄瓜褐斑病病原及病理生理研究.pdf
- 犬细小病毒病
- 糖尿病与病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