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考研英语一试题真题(含答案详解+作文范文)_第1页
已阅读1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b>  编号:</b></p><p><b>  毕业论文</b></p><p>  论文题目: 浅论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p><p>  姓 名: </p><p>  身份证号:

2、 </p><p>  准考证号: </p><p>  所在省市: </p><p><b>  目 录</b></p><p>  摘要………………………………………………………………………2</p&g

3、t;<p>  1城市化的动力…………………………………………………………3</p><p>  2 城市化进程的本质……………………………………………………………4</p><p>  3社区建设………………………………………………………………………6</p><p>  4社区管理…………………………………………………………………10</p&

4、gt;<p>  参考文献…………………………………………………………………12</p><p>  浅论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p><p>  摘要:所谓城市化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分为狭义和广义。1、狭义:城市化指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2、广义: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5、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其本质是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过程.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并不是到处出现城市,而是要使全体国民享受现代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并实现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素质等的转变。即:实现城乡空间的融合发展 -- 产业的融合、就业的融合、环境的融合、文化的融合、社会保障的融合、制度的融合等,以期真正实现城市和农村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而社区建设指的是一种社区工作,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

6、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一定要在社区建设中</p><p>  关键词: 城市化进程 社区建设 管理 <

7、/p><p>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p><p>  城市化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分为狭义和广义。1、狭义:城市化指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2、广义: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其本质是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过程。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并不是到处出现城市

8、,而是要使全体国民享受现代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并实现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素质等的转变。即:实现城乡空间的融合发展 -- 产业的融合、就业的融合、环境的融合、文化的融合、社会保障的融合、制度的融合等,以期真正实现城市和农村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社区建设指的是一种社区工作,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

9、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就是在社区建设中与城市化相结合</p><p><b>  一、城市化的动力</b></p><p>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p><

10、p>  (1)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p><p>  (2)农业发展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p><p>  (3)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p><p>  (4)农业发展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p><p>  (5)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p><p>

11、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p><p>  (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p><p>  (2)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p><p>  (3)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p><p>  (4)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p><p>  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12、lt;/p><p>  (1)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p><p>  (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窨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p><p>  (3)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p><p>  二、城市化进程的本质</p><p>  本质上是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过

13、程。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并不是到处出现城市,而是要使全体国民享受现代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并实现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素质等的转变。即:实现城乡空间的融合发展 -- 产业的融合、就业的融合、环境的融合、文化的融合、社会保障的融合、制度的融合等,以期真正实现城市和农村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共同进步。</p><p>  纵观我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仍处在城市化集中阶段。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

14、以下几个阶段:(1)1949 --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时期;(2)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3)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滞发展时期;(4)1978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p><p><b>  (一)资料显示:</b></p><p>  1、1949年,我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非农业人口2740万人,城

15、市化水平(以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为 5.1%。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建设时期,随着 156项重点工程建设的开展,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矿业城市。与此同时,对一批老城市还进行了扩建和改造,如武汉、成都、太原、西安、洛阳、兰州等老工业城市。加强发展了鞍山、本溪、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等大中城市。一大批新建扩建工业项目在全国城市兴建,对土地、劳动力的需求和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以及服务业的兴起,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到1957年

16、末,我国的城市发展到 176个,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8.4%。随着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1953年至1957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8.3%,城市人口年均增长16%。这说明,“一五”时期的城市发展及城市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基本适应的。</p><p>  2、1958--1965年期间,经历了“大跃进”运动。城市发展呈现出由扩大到紧缩的变化。在 3年的“大跃进”后,全

17、国城市由1957年的 176个,增加到1961年的208个;城市人口由5412万增长到6906万,增长了28%;城市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由 8.4%上升到10.5%。从1962年开始,陆续撤消了一大批城市,到1965年底崐,只剩下 168个。比1961年减少了40个。这个时期,一部分新设置的市恢复到县级建制,如榆次、侯马、岳阳等;另一部分地级市实行降级,成为县级市。如石家庄、保定等。与此同时,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出现萎缩,致使城市人口出现负增

18、长,城市化水平也由1961年的10.5%减少到1965年的9.2%。</p><p>  3、1966--1978年期间,是城市化发展的低迷徘徊期。整整13年间,城市只增加25个,城市非农业人口长期停滞在 6000-7000万人左右,城市化水平在8.5%上下徘徊。</p><p>  4、1979-- 1997年期间,城市化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进入了稳定、快速发展的通道。改革开放政策的实

19、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社会经济各项事业有了新的活力。“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工业的空前扩张,对城市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这期间,我国经历了一个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到1997年,我国城市已发展至668个,与1979相比,新增城市452个,相当于前30年增加数2倍多。城市人口也迅速增加,城市化水平增长到 18%。毫无疑问,这种快速发展是经济改革,特别是农村经济率先改革所带来的。</p><p>  (二)、如此快速的

20、城市化进程,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当前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不解决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就会贻误时机。</p><p>  1、工业进园,集约开发。城市化的巨大推动力之一是工业化,工业化推进了城市化。全国大多数地区目前的问题是分散发展,遍地开花,缺乏统一的规范和集约发展。要统一规划园区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地进行统一开发。这样做能够节约土地,形成规模,资源共享,避免浪费,集约土地,集约资源,形成

21、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吸引大企业、大财团。要按照产业结构的分工,划分功能区,统一建设规模较大、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工业园区。</p><p>  2、规划先行,农民上楼。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第二个突出问题是规划滞后,水平较低,城镇无序开发,“只见新房,不见新城”,道路狭窄,设施残缺。当前,应当树立规划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充分认识规划不科学是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这里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加快城镇中心区的规划和建设;二是解

22、决农民、居民上楼的问题。我们的城市化发展要用城市文明去改造传统的农民,要从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入手。借鉴深圳的做法,就是建农民公寓和统建楼,让农民上楼。这种做法好处很多:一是节约土地;二是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三是引导农民走向城市化,走出一条旧村改造和新城镇建设的新路子。</p><p>  3、经营城镇,市场运作。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个突出问题是资金投入的问题,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笔的投

23、入。这就要拓宽投资渠道,树立经营城镇的观念,引入市场运行机制。主要的做法:一是用土地置换资金,如建广场,周围的土地升值,可以给投资者建商场;二是用使用权置换资金,文化体育设施规划设计归政府,建成以后的使用权归投资者,使用权可以是15年至30年;三是用资源换资金,城镇的基础设施建成以后,如何管理,也要充分地运用市场机制。</p><p>  4、民营经济,放手发展。一个城镇的发展是否有活力和后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

24、看其能否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主体。不少城镇大力发展中小民营企业,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产权是否明晰,是否形成一个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市场网络;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中小企业虽然从个体上看规模很小,但分工细,互补性强,这就能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形成一股合力。企业的规模大小,要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只要要素组合合理配套,就能形成新的生产力。因此,要把发展中小民营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目前,重点是要给中

25、小民营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p><p>  5、注重商贸,优化结构。我省中小城镇的发展一要从商贸型做起,二要从旅游做起,以此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培植强势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在商品经济中,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资源流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物流服务企业创造了价值,促进了利润的增长,其产生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二是发展现代的信息产业。必须把建设“数字城

26、镇”摆上议事日程。建设“数字城镇”好处很多,它有利于运用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提升我们的传统产业。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可以加速商品流通,降低生产、交易成本,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企业结构。工业社会生产的最大特色是流水线、大集团、规模经营,而在一个数字社会,则可以虚拟制造、敏捷形态,这就可以避免大型企业的臃肿。在中小企业众多的地方,网络化可以促进它们的优势互补,促进分工协作。建设“数字城镇”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以及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

27、生活。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休闲产业。根据各的去资源合理利用做到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同步并驱。</p><p>  6、持续发展,人物和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一个生态型、现代化、园林化的城市,是城市化的新要求。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给人民群众营造一个适宜生活、适宜创业的环境。</p><p>  7、转变职能,强化管理。加快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必须大胆进行行政

28、体制改革。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退出生产经营领域,建议组建镇、村的股份公司,实行委托经营,政府则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到社会事务的管理和为企业提供服务上来。其次,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行政体制。要重心下移,下放一部分权力给城镇,这样,更有利于城镇的发展。第三,加大对城镇支持的力度,放水养鱼,增加城镇的财税返还,推动小康建设。</p><p><b>  三、社区建设</b></p>

29、<p>  社区建设指的是一种社区工作,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p><p>  所谓社区,是指由居住在一定范

30、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由一定规模的、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职业人群所组成的基层社会。城市社区建设指的是城市基层社会在党和政府的支持、指导下,通过调整、强化社区自治组织和其他社区组织,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功能,发展社区事业,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把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p><p><b>  (一) 基本原则</b&g

31、t;</p><p>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p><p>  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把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p><p>  2、扩大民主,社区自治</p><p>  科学合理划分社区,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32、自我服务、自我监督。</p><p>  3、资源整合,共驻共建</p><p>  整合社区资源,充分调动辖区单位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p><p>  4、责权统一,管理有序</p><p>  健全社区组织,明确职责和权利,依法加强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中,逐步增强社区凝聚力。</p&

33、gt;<p>  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p><p>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培育特色,树立典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p><p>  (二) 社区建设的宗旨和核心</p><p><b>  1、宗旨</b></p><p>  社区建设的宗旨是稳定、服务、发

34、展。即在保持稳定,为职工群众、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促进社区的发展,使社区规模不断扩大,职能更加完善,更加的方便广大的人民群众。</p><p><b>  2、核心</b></p><p>  社区建设的核心是民主自治,以社区居民为依托,让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p><p>  (三) 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p>

35、<p>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抓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方便群众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宗旨,进一步整合社区规模,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服务保障,推进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建设健康发展。</p><p>  (四) 社区建设的基本任务</p><p>  1、健全社区组织体系</p><p&

36、gt;  ⑴、完成新型社区的构建。</p><p>  ⑵、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p><p>  ⑶、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p><p>  ⑷、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性组织。</p><p>  2、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p><p><b>  ⑴、规范用人机制。</b></p&g

37、t;<p><b>  ⑵、树立先进典型。</b></p><p><b>  ⑶、搞好业务培训。</b></p><p>  ⑷、建立社区建设财力投入保障机制。</p><p>  3、拓展社区服务领域</p><p>  ⑴、深化改革,健全体系,规范管理,拓展服务,加快发展。建立和

38、完善面向失业人员的社区就业服务,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贫困户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网络,逐步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抚、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应。</p><p>  ⑵、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社区服务管理和作业相分离。大力兴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区服务行业,积极引导医疗、金融、保险、邮政单位和大型商业、服务业企业进社区设点,鼓励辖区单

39、位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面向社会开放,促进社区服务向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p><p>  ⑶、广泛开展科技、文体、法律、卫生、计生进社区活动,建立社区居民、辖区单位干部职工与志愿者参加相结合的社区服务队伍,促进社区服务的党员参与率、居民参与率和辖区单位参与率明显提高。</p><p>  ⑷、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在硬件建设上,多渠道筹集资金,将城区和市区所有社区的电脑配置到

40、位,初步实现市、区、街、社区“四级联网”;在软件开发上,采取市场运作方式,立即着手开发社区管理服务信息系统软件。建立起全市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p><p>  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p><p>  ⑴、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p><p>  ⑵、全面拉动社区配套设施建设。</p><p>

41、;  ⑶、广泛集聚本地区社会资金。</p><p><b>  ⑷、整合现有资源。</b></p><p>  5、繁荣社区文化、教育、体育事业</p><p>  ⑴、结合城市建设,积极创办市民学校,不断完善社区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形成包括舆论阵地、文化场站、体育场馆、休闲场所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室等在内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网点,不断满足居民群众

42、学习、娱乐和健身活动的需要。</p><p>  ⑵、以社区党校、市民学校、家长学校为阵地,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教育,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和维护稳定教育,不断提高居民思想政治素质和文明程度。</p><p>  ⑶、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发展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楼院文化

43、、家庭文化,利用社区和社区内单位的图书室、影剧院、文化馆、俱乐部等各类活动场所,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p><p>  ⑷、深入开展社区共建活动。增强社区辖区单位、社区各类组织和社区全体成员的地缘意识、参与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p>&

44、lt;p>  ⑸、深入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通过组织群众开展争做“文明市民”、争创“五好文明家庭”和“文明楼院”等活动,引导居民热爱自己的城市、社区,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自觉维护城市和社区的良好形象,推动文明社区、文明街道、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p><p>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搞好社区计划生育工作</p><p&g

45、t;  ⑴、做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调整、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实行行业管理。</p><p>  ⑵、健全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p><p>  7、加强社区治安,美化社区环境</p><p>  ⑴、规范社区警务运作机制,健全专群结合的社区安全防范体系。</p><p>  ⑵、积极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提高创建水平。</p>

46、;<p>  ⑶、积极开展“美化人居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活动,培养社区成员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储存和无害化处理,广泛发动群众治理“脏、乱、差”,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p><p>  ④、加强市容、环境治理。落实社区环境绿化养护管理制度,扩大公共绿地面积,优化美化社区环境。</p><p><b>  (五)社区建设内容&

47、lt;/b></p><p>  各地区不尽相同,一般说来,主要有六个方面。</p><p>  1. 社区服务,开展面向社区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的生活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属地单位的社会化服务;</p><p>  2. 社区卫生,包括社区的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等;</p><p>  3. 社区

48、治安,包括社区内的治安保卫、民事调解、帮教失足青少年、防火防盗和其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如组织开展本社区经常性和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工作等;</p><p>  4. 社区环境,包括绿化、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等;</p><p>  5. 社区文化,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教育、科普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p><p>

49、  6. 社区组织,包括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中介组织的建设。</p><p>  (六)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p><p>  1. 综合性,社区建设是指整个社区的全方位建设,它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秩序、社区治安、社区民主、社区法制、社区文化教育、社区体育、社区卫生和社区组织等方面的建设,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社区建设的方法和手段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社会手段等,也具有极强的

50、综合性。</p><p>  2. 社会性,我国社区建设是各类社区主体、各种社区力量共同参与的过程。</p><p>  3. 地域性,社区是一种地域性的社会实体,因而具有明显突出的地域性特征。</p><p>  4. 计划性,要系统有序的开展社区建设工作,需要从社区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开展活动。因此,计划性是社区建设的一个主要特

51、征。</p><p>  5. 群众性,从社区建设的对象看,不是指社区内的某一群体或几个群体,而是指社区内的所有群众。由此决定社区建设具有明显的群众性。</p><p><b>  (七)社区建设目标</b></p><p>  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52、/p><p><b>  四、社区管理</b></p><p>  (一)社区管理的涵义 </p><p><b>  1、社区管理</b></p><p>  是以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为主导,由社区职能 部门、社区内所有单位和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的区域性、 全方位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53、的 行为。 </p><p>  从广义上看,社区管理是整个社会公共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它既包括社区组织和居民对自身事务的管理,也包括政 府对社区的管理。</p><p>  从狭义上看,社区管理是指社区组织对其社区居民的公共 行为和社区内部公共事务的管理。 </p><p>  社区管理的涵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p><p>  第一

54、,社区管理的机构是多层次的, </p><p>  第二,社区管理的性质是自治性。 </p><p>  第三,社区管理的手段是多元的 </p><p>  2、社区管理的特征 </p><p>  区域性——社区管理活动限制在社区范围内  </p><p>  互助性——居民之间交往的紧密性,社区管理方 式 

55、</p><p>  复杂性——人口要素、结构要素、社会心理要素  </p><p>  广泛性——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p><p>  综合性——承担的管理任务、管理对象和管理主 体  </p><p>  参与性——社区成员既是管理对象,也是管理主 体。 </p><p>  3、社区管理与社区建设

56、的关系  </p><p>  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建设而兴起 </p><p>  社区管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 标 </p><p>  社区管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保证 </p><p>  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的主体和内容有很多 重叠的地方</p><p>  (二)社区管理的内容 </p>

57、;<p>  1、社区组织管理 </p><p>  2、社区服务管理 </p><p>  3、社区治安管理  </p><p>  4、社区环境管理  </p><p>  5、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 </p><p>  6、社区文化教育管理&

58、#160; </p><p>  7、社区人口管理  </p><p><b>  8、社会保障管理 </b></p><p>  (三)社区管理的作用</p><p><b>  1、组织作用  </b></p><p><b>  2、

59、协调作用  </b></p><p><b>  3、凝聚作用  </b></p><p><b>  4、稳定作用 </b></p><p>  (四)社区管理的原则</p><p><b>  1、法制化原则 </b></p><p>

60、;<b>  第一,要认真立法 </b></p><p><b>  第二,要严格执法 </b></p><p>  第三,经常对社区居民进行法制教育 </p><p><b>  2、社会化原则 </b></p><p>  第一,社区管理逐步减少政府行政行为,扩大社区社会行

61、为 </p><p>  第二,充分发挥社区整体优势,形成社区管理的合力 </p><p>  第三,依靠群众自我管理,激发社区管理的社会化活力 </p><p>  3、教育和疏导原则 </p><p>  第一,对被管理对象进行正面教育,灌输 “社区意识”和“主人意识” </p><p>  第二,在社区管理中对群

62、众要以理服人, 积极疏导 </p><p>  4、现实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 </p><p>  第一,社区管理必须从现实出发,注重可操作性和实际效益 </p><p>  第二,社区管理还要有预见性,要制定长远目标 </p><p>  (五)社区的管理模式</p><p>  1、外国社区管理模式 </p&g

63、t;<p>  第一,行政管理型模式 </p><p>  第二,社区自治型模式 </p><p>  第三,混合型管理模式 </p><p>  2、我国社区管理模式 </p><p>  第一,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 </p><p>  第二,单位主导型管理模式 </p><p>

64、;  第三,“物业经营”型管理模式 </p><p>  第四,社区自治型管理模式 </p><p>  (六)社区管理的发展与创新</p><p>  1、社区管理观念的更新 </p><p>  ①由单一的政府主体管理观念向多元化主体管理观念的转变  </p><p>  ②由“行政命令”管理观念到“提供服务”

65、 管理 观念的转变  </p><p>  ③从“以物为本”的管理观念向“以人为本” 的 管理观念转变 </p><p>  2、社区管理方式的创新  </p><p>  ①由“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向“民主自治”的管理方式的转变  </p><p>  ②由“封闭”的管理方式向“开放”的管理方式转变 

66、</p><p>  ③由“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向“多样化”的管理方式转变  </p><p>  ④由“上传下达”的文字式管理方式向 “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方式发展。</p><p><b>  总 结</b></p><p>  社区建设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

67、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中规范社区建设管理,将社区建设与城市化相结合,走城市化道路,有条不紊,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机统一。</p><p><b>  参考文献:</b></p><p>  [1]汪大海 魏娜 郇建立: 《社区管理》(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07-25</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众赏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