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玉米油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一种食用植物油,是玉米胚芽经过压榨精炼而制得的。玉米及玉米胚芽储存不当,极易受到镰刀菌的污染,产生代谢产物玉米赤霉烯酮,进而进入到玉米毛油中。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真菌代谢产物,因此研究降解或去除玉米油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主要内容为玉米油精炼过程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变化,主要结果如下:
1)本文对多个地区的玉米生产的玉米毛油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山东、河北、江苏
2、等华东一带玉米毛油中玉米赤霉烯酮超标严重,均在2000ug/kg以上,东北、内蒙一带的玉米所产的玉米毛油中情况较好,基本在500ug/kg以下。全国的玉米及毛油中玉米赤霉烯酮超标严重,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华东一带超标特别严重,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玉米种植面积分散,农户家中储存不当;收割玉米后,晾晒不当,水分不达标等。
2)由实验数据可知,碱炼、脱色和脱臭三个工段对玉米赤霉烯酮影响最大,碱炼脱除率为32%,脱色脱除率为20%,
3、脱臭工段的脱除率则达到了90%,脱蜡过程效果不明显。玉米赤霉烯酮在玉米油精炼的过程中不易脱除,玉米油中 ZEN含量超标的现象非常严重,为了获得品质更加安全的高质量玉米油,必须从原料玉米开始控制。首先确保玉米和玉米胚芽的储存在通风条件比较好的存储仓库,仓库内,尽量保持干燥,以防滋生霉菌毒素,从而影响玉米和玉米胚的品质。
3)实验确定的最佳的玉米油精炼工艺:
碱炼整体工艺条件确定为:反应温度65℃,碱液浓度16°Bé,反
4、应时间10min,控制碱炼油酸值≤0.4mgKOH/g,经此碱炼工艺玉米赤霉烯酮脱除率可达32%以上。
脱色整体工艺条件确定为:脱色温度118℃,脱色时间25min,混合脱色剂用量为油重的2.5%,活性白土和活性炭的用量为20:1。经此脱色工艺玉米赤霉烯酮脱除率可达20%以上。
脱蜡整体工艺条件确定为:脱蜡温度为8℃,脱蜡时间为12h,助滤剂添加量为2.5%。
脱臭整体工艺条件确定为:双温双塔脱臭系统,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众赏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玉米赤霉烯酮
- 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辐照降解技术研究.pdf
- 玉米油精炼工艺优化.pdf
- 玉米油精炼工艺改进.pdf
- 中药中真菌毒素玉米赤酶烯酮和α-玉米赤霉烯醇检测方法研究.pdf
- 玉米赤霉烯酮的微生物脱毒研究.pdf
- 玉米赤霉烯酮单抗的制备及初步应用.pdf
- 常用饲料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含量研究.pdf
- 玉米赤霉烯酮对睾丸间质细胞的毒性作用.pdf
- 玉米赤霉烯酮诱发睾丸间质肿瘤机制的体外研究.pdf
-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试剂盒说明书
- 一株高效降解玉米赤霉烯酮细菌的研究.pdf
- 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研究.pdf
- 抗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pdf
- 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初步应用.pdf
-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的筛选、鉴定以及降解机理研究.pdf
- 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pdf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研究.pdf
- 玉米赤霉烯酮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pdf
- 酯化葡甘露聚糖对玉米赤霉烯酮吸附能力的研究.pdf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