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第1页
已阅读1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冈察洛夫的文学成就、文学地位、和中国的特殊关系引发了中国学者对他的

研究兴趣。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者以中国的冈察洛夫研究为独立对象展

开研究。本论文分两部分解析了冈察洛夫在中国的研究情况。

第一部分讨论了中国的冈察洛夫研究历程:晚清的译作中出现刘冈察洛夫的

最早文字记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俄罗斯文学热潮中国内对他的研究成果集中体

现出来,《奥勃洛莫夫》的主题研究和主人公的性格分析是五四时期批评界研究

的重点。30年代的普罗文学时期,国内的冈察洛夫研究出现第一个间歇期,不

过40年代的俄国古典文学研究热潮中,对冈察洛夫作品译介和批评又重新开展

起来。批评界讨论了奥勃洛摩夫性格的典型意义、研究了《悬崖》的主题。建国

后批评家继续讨论了“奥勃洛摩夫”性格,并把《巴拉达号三桅战舰》纳入到研

究范围。60年代中期开始到文革结束前是国内的冈察洛夫研究的另一个间歇期。

80年代初研究活动开始复苏,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角度。但90年代后,除对冈

察洛夫文艺思想的研究逐渐系统化外,整体的批评译介出现了萎缩的趋势。

第二部分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新时期的研究成果:主题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他的

三部小说:对《奥勃洛摩夫》的研究还涉及到主人公的典型意义、性格的产生根

源、作品的逻辑结构、主人公性格的组成因子和多余人性格特点;在对艺术特色

的分析中显示出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发现了《巴拉达号三桅战舰》在多学

科领域中的研究价值;冈察洛夫文艺思想价值受到肯定但批评者对其中的观点存

关键词:冈察洛夫研究批评者

achi vement s

Goncharov’S

l i teratures,l i terary

rel at i onshi p

bet ween Chi na and hi mcaused t he i nt erest of Chi nese cri t i cs.However,

unt i l now

“the st udy of

Concharov i n Chi na”hasn’t

been i nvest i gat ed and thi s makes

i mport ance of my thesi s.My ful l paper di vi des i nt o t wo part s mai nl y.

The fri st

part expounds t he course of t he st udy of Goncharov i n Chi na.The

earl i est records of Goncharov i n Chi na were found i n t he Qi ng Dynast y.These arti cl es

Goncharov was

ment i oned

an i mport ant

wri t er.The

Concharov i n Chi na began unti l

Russi an l i terature was

i n May—fourth

movement .

Schol ars focused On t he t heme of“Obl omov’’and charact eri st i c of

Obl omov.The st udy of Concharov broke off i n t he 1930s,and resumed i n t he 1940s.

that t i me t he schol ars di scussed t he represent at i ve meani ng of Obl omov,and t he

t heme of“t he Ravi ne of t he preci pi ce”.After t he est abl i shment of P.R.Chi na,cri ti cs

cont i nued t o di scuss

t he personal i t i es of obl omov, and“t he Fri gat e Pal at as”was

st udi ed at that peri od of t i me.In t he mi ddl e of t he 1960s,t he st udy of Goncharov

broke off agai n.Aft er 1980 t he st udy resumed,and a l arge number of t hemes were

publ i shed,whi ch i l l ustrated di fferent poi nt s of vi ewof st udy.In t he 1990s,cri t i cs

pai d l i ttl e at t ent i on t o t he wri t er except for t he syst emi zat i on of hi s l i terature cri ti ci sm.

The second part di scusses some t hemes argued by cri ti cs after 1980.The schol ars

i l l ustrated

novel s.;Al so,Cri t i cs

represent at i ve meani ng of Obl omov, where hi s charact er ori gi nat ed from,t he st ruct ure

i n t he novel ,component s of hi s personal i t y and hi s charact eri st i cs as

a superfl ui ty.

Schol ars coul dn’t come t o a concl usi on about t he components of hi s personal i t i es,and

hi s charact eri st i c as a superfl ui t y.The st udy of arti sti c feat ure of hi s works showed t he

real i sti c st yl e.The val ue of“t he Fri gat e Patatas’’i n ot her fi el ds was found except i n

t he subj ect mat t er of hi st ory.Cri t i cs affi rmed t hat hi s l i terature cri t i ci sms was val uabl e

but t hey di sagreed wi t h some of hi s t heori es i n hi s arti cl es.

key words:

冈察洛夫是19世纪俄国的古典文学作家。19世纪30年代,网察洛夫丌始

文学活动,普希金仍在继续他的文学创作,同期以果戈理为代表的俄国自然派作

家加强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倾向;冈察洛夫结束文学活动的11年前是俄

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网察洛夫去世盾的第二年,俄国无产

阶级文学开始出现。冈察洛夫继承了普希金所丌刨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1,见证

了19世纪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晚年时他因为坚持改良主义和沙俄官方立场,

受到革命激进阵营的排斥。

中国批评界关注冈察洛夫基于他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成就。1847年网察

洛夫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凡的故事》。小说出版后受到别林斯基的赞

扬。别林斯基在《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中说,“《平凡的故事》的作者在我们

文坛上完全是一个新人,但是他已经在那里占据了一席最显著的地位了”。2成名

之后,冈察洛夫在1859年和1869年相继创作出另外隗部长篇小醴《奥勃洛莫夫》

和《悬崖》。作家认为这三部小说的共同意义在于,“他们都出我所经历的俄罗斯

生活的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过渡这根线,这个始终一贯的思想联系着,由这

两个时代的现象在我的描述、肖像、场景及细微末节中的反映联系着”。3《奥勃

洛莫夫》、《悬崖》、《平凡的故事》构成冈察洛夫的批判现实主义小- 浣的三部曲,

这三部小说是19世纪40到60年代俄罗斯现实生活的见证。

《奥勃洛莫夫》代表了冈察洛夫小说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中塑造了

19世纪俄国的贵族地主的典型形象——奥勃洛莫夫。作家通过这个典型人物的

“奥勃洛莫夫性格”和产生“奥勃洛莫夫性格”的社会根源,揭示出旧俄地主阶

级的农奴制生活原则和道德基础的必然灭亡。“奥勃洛莫夫”因为“看不见生活

的以及不能给自己找到合适的事业而痛苦着”,4他和俄国文学中的贵族知识分子

罗亭、毕巧林、奥涅金一样是俄国文学rfl 重要的多余人形象。奥勃洛摩夫也是俄

国国民性格的典型,如1921年《民国日报》上说“龚却洛夫所谓的奥勃洛摩夫

‘“冈察沼犬的文学观是自普希金的文学宦q作⋯⋯昀影响下彤成的。”《俄国文学批评史》矩485砸刘。}’L

编j .洳洋义i JI版÷I:1999;J:5门

2《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别林斯娃《别林斯基文学论殳选》第725贝外国立岂理论丛l 5满涛辛术艾译

卜海译文j I{版扎2000年7月第一版

3《迟做总【匕卅i 做好》冈察洛大著冯样选编《冈察洛火垲格涅火陀思妥耶人斯雏科罗迮科殳学论文选》

第53贝l ‘海洋文⋯版{1:1997年第‘版

4《¨ 么足奥勃洛焚人忖恪》}I渤罗留波人甚辛求卫详《+l +勒罗留波人选集》蚺一。卷第203负| 潍佯

文⋯版引1983年l 门

夫”实际上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时代中,他已经和哈姆莱特、堂吉诃德

等世界文学中的一系列的成功的文学典型并驾齐驱。6

在文学评论中冈察洛夫强调要把现实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 x】察

洛夫现实主义文学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对“典型”问题的论述。冈察洛夫认

为,典型具有时代性:“如果形象是典型的,它们就一定要或多或少的反映}H本

身生活于其中的时代,惟其如此,他们爿‘是典型的”7。在典型形象的选择l :,

冈察洛夫以“距离说”为标准,强调要描绘定型下来的生活,并塑造成熟的个性

他认为“只有定型下来的生活和沉积为典型的人物才能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8。

冈察洛夫和中国问关系特殊。他是最早来到中国的俄罗斯作家。1853年他

曾两次访问过我国的香港和上海,在中国停留的时间共计40余F1。在他的游记

《巴拉达号三桅战舰》中冈察洛夫用4、5万字的篇幅,描述了他在中国的上海

和香港等地的见闻及感受。冈察洛夫还是最早被中国的出版物提到的俄罗斯文豪

之一。1897年6月出版的《对务报》中的泽作《论俄人性质》的文末出现了冈

察洛夫的最早的中文译名“江且路福”。

冈察洛夫的文学成就、文学地位、和中国的特殊关系引发了中国学者对他的

研究热情。19世纪末冈察洛夫进入中国批评视野,五四时期学术界对冈察洛夫

的研究成果开始集中体现出来。在这之后的80多年问,国内对冈察洛夫的研究

逐渐从小说研究推广到游记和文学评论等,对作家生平和刨作的探讨日趋全面。

但是到目前为l E还没有研究者以中国的冈察洛夫研究为独立对象展开研究,这也

本沦题的研究分三步展开。文本阅读是研究的起点,笔者文本阅读的范围是

冈察洛夫的三部小说,游记和他的文学评论数种。第二步搜集史料,笔者尝试着

搜集了从1897年至今的一百多年间在晚清时期、五四时期、40年代、50年代到

5《奥勃洛莫失主义》P生《民国Lj 报》1921年6月

6 1921年《小说月撒》之12卷号外‘俄罗斯文学研究》上发表r由夏丐尊翻译、克鲁泡特合著《阿蒲罗摩

女主义》。丈中谈到.“蚵蒲罗摩丈⋯⋯性质完全是俄国式的- ⋯r· 刷时吐玉}1{了不弧f哈姆刘脱(Haml et)

绒I- J)LU, I台的世峁的凡物。从这点舌又足世界的。”作者还说,“‘l ;可赫罗摩^王义’的船小足饿固人特肯

的人种的疾炳,也存n.于两人陆.也存拒于一切纬度的地方,有绅‘卜的‘阿普罗英火士义’。官吏的‘阿

蒲罗萸火主义’,科学名的‘阿菏罗莫太¨ ’。

7《迟做总比小做好》冈察洛火薯冯存选编《冈察沼夫培格涅火陀思噩耶大斯拈科罗适科文学蹬史选》

l · 晦译史⋯版社1997年第‘版

8《俄图殳学批件史》第489磺刘中士编I.海详丈⋯版祉1999年5 J】

60年代以及80年代之后,国内出现的和冈察洛夫有关的批评和译介。其叶l 包括

中国批评界研究冈察洛夫的专题论文,国内批评家所著的文学史中的专章介绍,

不同时代出现的创作译本,国外文艺理论思想的泽作,不同时代报章中的批评介

经历了资料的搜集阶段后,笔者开始了对研究资料的阅读、评析、比较、归

纳。最后在本文中分时段呈现了国内对冈察洛夫的批评译介的情况,具有时代性

的译介现象和研究观点;解析了各个时期出现研究或研究空白的社会历史原因、

文学思潮背景,各个时期的主要的研究专题以及在不同时期理论观点问的继承和

发展的关系。期望能够描绘出国内冈察洛夫学术活动的历史轨迹,揭示批评界研

本论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中国学界研究冈察洛夫的历程纵览,分作四个历

史时期呈现从清朝末年至今的中国学术界作家研究主要的学术成果。下篇新时期

冈察洛夫研究的若干专题,分小说的主题研究、人物形象研究、艺术特色研究、

游记研究、文学评论研究五方面来展示新时期的研究情况。

上篇中国学界研究冈察洛夫的历程纵览

晚清的译作中出现了对冈察洛夫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1897年六月《时务报》第3l 册中《论俄人性质》一文的文术提到:“俄人

自陀言云,昔邬那尔美路皇,设立国教,谓俄人以饮酒为至乐,故后世善守其俗。

俄国文豪江且路福尝叹息云,邬那尔美路一言,竟误后代,使俄人深中此毒岂不

引文在批评俄国人嗜酒的习性时提到了“江且路福”,这是冈察洛夫的最早

的中文译名。虽然作者没有谈到冈察洛夫文学创作,但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和冈

察洛夫的小说创作的主题颇为切近。《论俄人性质》一文的开头指出,“余尝论俄

人性行之好处,今试论其弊处可乎”,作者随即列举了俄国国民性的三大弱点,

“俄人之弊有三,日多因循之习,日好懈怠,曰耽饮酒。此三者实为俄人之弊俗

也。夫俄人之好凭空论事,而少忍耐之力。⋯因循”,“好懈怠”,“好凭空论事,

而少忍耐之力”也是冈察洛夫笔下人物的性格特征:奥勃洛摩夫内心也曾萌发过

归还他的领地农奴的自由的想法,但他一生也没有为此做出任何现实的努力;《平

凡的故事》中小阿杜耶夫的脆弱体现了俄国人“少忍耐之力”;奥勃洛莫夫的“迁

居难”、“回乡难”、“出门难”等就是对“因循守旧”之气的表现。

1903年,《俄罗斯史》出版。(山本利喜郎所著麦鼎华译)书巾介绍“今举

其文学界中之首屈一指者。则有勃萧坚(Pushki n)里门德辅(Lermontof)克尔竦

辅(Kol ts00格利波辅(Gri boi ed00格格尔(Go901)的伽涅辅(Tu唱eni eDi L查基越

(Gontchar00*谑士奇(Pi semski )l j 可士鲁威士齐(Ostrovski )等。至言其文章之妙处。

则有雄健。有典雅。有逸趣。有幽旋高妙之逸品。有透辟玲珑之大作。谐谑百出。

以描写官吏社会地主社会等之实况。⋯⋯殆称观止。”10

引文中的“孔查鲁辅”是冈察洛夫的另一个中译名。在《论俄人性质》巾,

冈察洛夫被作者称为“文豪”,在《俄罗斯史》中作者也认为他是俄国“文学界

中之首屈一指者”,可见冈察洛夫是以俄国文学界中的重要作家进入中国。

《俄罗斯史》~并提到了数位俄国文学家,还谈到了他们作品的风格。其巾

9《时务摧》第3】册第22页光绪二I三年(1897年)六月初一fj 版,译臼《摩京Jl I¨ H》西://, U11^

| | 这段文字可以看作圃内对网察洛走的展早的文字记录。在这篇文章中除丁提到] 7冈察洛犬外,“这

篇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提到r“普希金”的名字。

”《俄罗斯史》卷下第7I! j 上1903年7几广智书局

谈到的“逸趣”和“透辟玲珑”和网察洛夫作品的语苦的“幽默风格”“和通

过细节描写来完整的表现生活画面,对现实生活进行精致细腻描绘的艺术特色12

有几分相近。而这段文字继而指出了这些俄国作家作品的内容.其中“描写⋯⋯

地主社会之实况”实为对冈察洛夫作品内容的最早的概括。

和冈察洛夫有关的文字记录在清朝末年出现和当时的社会潮流有关。从当时

社会的整个文化环境来看,19世纪后半期国内的文学领域还没有产生向国外文

学学习的自觉意识。当时的中国文学界,还处在由统治阶级所推行的程朱理学思

想的笼罩之中。士大夫的文学趣味深受宋诗派和桐城派的影响,和国外文化交流

密切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是在近20年之后。但是当时的中国读者在逐步增进对

俄国的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在“当时出版的刊物上几乎每期都有关于俄国近况的

报道和关于俄国‘国例、官制、教会、学校、商贾、国计、典籍’之类的介绍。

而在这些林林总总的文字中,偶尔也会涉及到俄国的作家和作品的文章”13例如

《俄罗斯史》(卷下第35章)是在“兵备教育文学宗教杜会贸易工艺等”项目的

介绍中才谈到了俄国文学。晚清时期,冈察洛夫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偶然进入中国。

这些在译作中出现的零零星星的记录,预示着中国对冈察洛夫研究丌始的时

《论俄人性质》和《俄罗斯史》都译自东瀛,“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我国的

学术界才开始了对冈察洛夫的研究。新文学运动的五四高潮期间,中国的文坛开

始了和西方文化思想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当时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被译介到了

国内,其中俄罗斯文学尤其受到新文化运动主将的推岽。所以在这五年闻国内文

坛出现了“俄罗斯文学极一时之盛”的局面。国内对冈察洛夫的研究是由这股俄

罗斯文学热潮孕育而生。

1919年田汉发表了《俄罗斯文学之思湖一瞥》。继“罗曼”主义作家屠格

l I“‘奥勃洛摩夫》的语占,⋯⋯多幽默”‘俄苏文学史》第一卷菖靖华土编1989年人民义学⋯版扎

12“冈察洛犬的才能的最强有力的一面,就在于他善于把握对象的完控形象,善于把这形象力¨ 以提炼,加

以雕塑”《杜勃罗留被夫选集》(第一糟)辛未艾译上海译文i l I版社1983年

13( 20世纪中俄文学关系》第20页陈建华著学林出版杜1998年版

14从最早进入中国的俄围文学作品《俄囝情史》的出现,到辛亥革命前后的I余年间,国内对俄国文学的

译介的数量井刁:多。这一时期的主蔓翻译家和评论家有林纾、用氏儿弟、吴椅、包天笑等。他们的翻

译评介对蒙以于托尔斯泰、屠格涅失、契i 可大等重要的作家为主-

涅夫之后,田汉引出了对与之同时代的作家冈察洛夫的分机。1924年出版的郑

振铎主编的《俄国文学史略》,1927年瞿秋白和蒋光慈共同编写的《俄圈文学史》

中都有对网察洛夫的专章介绍。同期还有国外著名学者撰写的对《奥勃洛莫夫》

的研究论文被译成中文;1921年《小说月报》第12卷号外《俄罗斯文学研究》

专号中收入了克鲁泡特金所写的《阿蒲罗莫夫主义》。此外国内的报纸上也开始

介绍《奥勃洛莫夫》,1921年的《民国日报》就是一例。

这些研究资料显示:五四时期,冈察洛夫文学创作中的四部主要作品已经

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并且学界将作家的三部小说纳入了研究的范围,其中的

内容涉及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点。《奥勃洛莫夫》的主题研究和主人

公的性格分析是批评界研究的重点。《俄国文学史略》、《俄罗斯文学之思潮一瞥》、

《俄国文学史》反映出当时批评界的认识水平。

田汉的《俄罗斯文学之思潮~瞥》是国内网察洛夫批评的起点。罔汉认为:

“《阿蒲乐莫夫》一篇与社会之教训,又至伟大,则其描写国民性之入妙也。此

篇假阿蒲乐莫夫气质“obl omol si chi a’’一文嗣后言obl omol i si m则等于俄国民最大

弱点之代用语。据当时人所证明此时之人不独明白阿蒲乐莫夫气质为俄国社会组

织不完全之理由,并明白各人心中皆有obl omoff之类似点。五六十年代俄国人

心之由静而动,由钝而锐,负于此‘新时代之兴奋剂’绝多也。””

引文中揭示出《奥勃洛摩夫》的主题:小说批判了俄国的国民性,奥勃洛

摩夫气质是“俄国国民最大弱点之代用语”;批判了俄国的社会制度,“俄国社会

组织不完全的理由”,即俄国的农奴制。“各人心中皆有obl omoff之类似点”,正

是对奥勃洛摩夫性格的典型意义表现。小说在当时的俄国产生了激人奋进的效

果,这是小说的社会批判价值和教化功能的表现,所以这都小说被称作“新时代

的兴奋剂”。田汉对《奥勃洛摩夫》的主题分析体现出小说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郑振铎对《奥勃洛摩夫》的主题分析以情节解读为基础。郑振铎说,“书中

的情节是如此:阿浦洛摩夫是一个有六七百个农奴的贵族。生长在使奴唤婢的家

庭⋯⋯后来进了大学,⋯⋯他的懒惰昏睡的态度始终不改⋯⋯毕业后还是如此生

活下去,他也具有同时代青年的热诚感与理想。⋯⋯他的懒习深入骨髓,希托

尔兹想尽办法也不能引导他向活动的路J:走去⋯⋯奥勃洛摩夫遇见了女子业尔

5《俄罗蛳文学之恐潮一瞥》第1.19甄⋯汉《融锑》销一卷1919年第6、7~;连戟

加,⋯⋯被她感动⋯⋯但他的惰习终不能除去⋯⋯””

郑振铎描绘了主人公一生的主要遭遇,包括农奴主贵族的出身、大学教育、

青年时代的美好的理想、恋爱经历等。”文末作者指出,“俄国每个人自己的16L

管里含有的阿蒲罗莫夫的分子。每个人都忧虑着都努力想从懒惰的海里挣扎起

来。这~贴兴奋剂实在是俄国当时最对症的良药。”郑振铎看到“懒惰”是奥勃

洛摩夫气质的具体内涵。

郑振铎还在书中论到,“批评家常以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托尔斯泰的战争与

和平,复活及他的这部阿蒲洛摩夫为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文坛最伟大的产品”。”

郑振铎将《奥勃洛莫夫》视作和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

平》相比肩的俄国三大小说。冈察洛夫的小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学者的

《奥勃洛摩夫》对国民性和俄国社会的批判表现出俄国文学的特质:“为社

会的色彩之浓厚,为人道主义之发达”。这正和“为人生并改造人生”的五四精

神契合,所以《奥勃洛莫夫》在五四时期能得到批评者的高度评价。如在当时被

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论文《阿蒲罗莫夫主义》中也谈到“阿蒲罗摩夫在共且洛甫底

小说中,传诵最广。和屠盖涅夫底父与子托尔斯台太底战争与和平复活等,同为

过去半个世纪产物中最有兴昧的一种。””五四之后,类似的说法很少再现。

除《俄国文学史略》外,五四时期出版的俄国文学史还有蒋光慈和瞿秋白

合著的《俄国文学史》。《俄国文学史》和《俄国文学史略》研究角度有差别,《俄

国文学史》的主体内容是对奥勃洛莫夫的多余人性格的讨论。瞿秋白的文学史可

以看作关于“多余人”的专题论文。

瞿秋自将奥勃洛莫夫放在了多余人形象的群体中,分析了造成奥勃洛荚夫

的“不能实践,只会空谈”的多余人性格的教育根源和家庭背景。瞿秋白认为:

奥勃洛摩夫按照“旧式的老法子”养大,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人上人”,在幼年

时期都没有遭受过劳苦。而当时他们所受到的所谓大学的教育也并没有提供他们

实践的经验,从而造成“多余人们”对加入现实的生活斗争的能力十分欠缺。大

学里的书本学习让“他们萌发了创造美好的生活的理想”,但他们却无法克服难

“《俄国史学史略》第42负商务即书馆1924年

17郑振铎对小说的故事情节的概括并不完整,缺失r奥勃洛摩夫心爱失收后的经肌。

18《俄国立学史略》第42碰商势印”馆1924年

19《阿蒲罗兑犬土义》克鲁泡特金菩t 与悼忤1921年《小说门撤》12卷号外《俄罗斯文学研究》

“现实中感到的不适应和遭受到的挫折”20。所以奥勃洛莫夫,鲁定等人在现实

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只能陷入寄生的生活状态。

但是瞿秋白并没有否定奥勃洛摩夫们的存在价值。他说:“俄国文学中向来

称这些人存在是多余的,说他们实际上不能有益于社会。其实有些不公平,他们

的思想确是俄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从不顾社会到思念社会

然后再有实行。——他们心灵内的矛盾性却不许他们再进了,留着以开始的事业

给下一辈的人呵。”21所以瞿秋白甚至用“英雄”来称呼奥勃洛莫夫。瞿秋白强

调奥勃洛摩夫存在的历史必然性,认为多余人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30年代- - 40年代

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高潮期之后,我国的现代文学进入普罗文学时期,中国

和俄国的文学关系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新文学运动的五四高潮期间,一些

从事文化活动的共产党员已经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学主张。比如1923年蒋光

慈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文化》中把苏联的早期文学思想带到了中国。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时期,苏联的早期文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逐渐加深。当时的中国文坛的文

艺思想处于来自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的左倾机械论”的笼罩之中,五四

的新文学传统受到否定。

虽然普罗文学时期中国和俄国的文学交流在继续发展,但和中国进行文学交

流的对象已经发生改变,影响中国的己主要不是俄国的古典文学:1927年国民

革命失败后,左翼作家开始将俄国出现的无产阶级文学引进中国,引发了国内“新

俄文学”的译介热潮。批评界对俄罗斯经典创作关注的减弱,影响到和冈察洛夫

有关的学术活动的开展。所以五四运动之后,国内对冈察洛夫的研究成果大量减

少,30年代是国内冈察洛夫研究的间歇期。22

到了40年代,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国内开始关注苏联卫国战争文

20《俄国文学史略》第42贞商务印书馆1924年

21《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二卷第178页人民文学i l l 版社1985年版

22需要补充说明的足,虽然很难直接获得学界在20世纪30年代对冈察洛夫研究史料,

到,这一时期和冈察洛犬有关的学术活动的仍有继续。1940年‘文学集林》发表了由方逸之翻译的‘舆

勃洛摩夫》的第一章。方逸之说;“四年前从c兄处得到潘莫华先生翻译的奥勃洛摩夫的手稿,想起他

的际遇与不幸的死.这份稿子就感到有点沉重。c兄想把它放到某世界民著的丛书基士,叫我找¨ 文校

对一下,知是节译.足根据英译的节奉译d;的⋯⋯⋯根据在序言巾所述,可以了解在30年代对州察洛

失小说翻译情况:至少柏1936年之前,国内就已经开始翻译小说t 舆勃洛莫火》a i 『j l i 且翻译的根据足《奥

勃洛莫失》的英文节洋夺而不是俄文原著。

学。因而整个30年代到40年代,苏联文学在国内对俄苏文学的译介中占有的比

重日益增大。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俄国古典文学在中国继续获得译介的趋势。俄国

古典文学的译介在30年代和40年代的中国还在继续,甚至在这二十年间,中俄

关系史上出现了“译出的俄国文学名著的总量远远超过此前全部俄国文学译介

量”3的译介高潮。俄国19世纪的古典文学作家及其代表作为译者瞩目,国内对

冈察洛夫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在这股译介热潮中缓慢的开展起来,对冈察洛夫小说

和国外文艺评论的译作逐渐增加。

《奥勃洛摩夫》的中译稿浮出水面:“1943年,《艺业》刊出了林产伦所译

的一些章节。1944年,桂林远方出版社出版了由齐蜀夫翻译的《奥勃洛摩夫》

第一、第二部。”“1946年,《奥勃洛莫夫》的第三部、第四部在上海新知书店出

版”。这一年的10月,也就是1946年,《奥勃洛莫夫》的全译本终于问世。”译

本的媒体效应应运而生:《奥勃洛莫夫》的中译本出版后,“1944年到1947年间,

《国民新报》、《上海正言报》、《上海时代报》、《新湖北报》、重庆《新华R报》

等地方报纸””都撰文介绍《奥勃洛莫夫》以及“奥勃洛莫夫性格”。网察洛夫的

另一部小说《悬崖》的译本也同期问世:1941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译文

丛书”,其中收入李林译《悬崖》三册。

翻译活动的进展还体现于国外文艺评论的传播媒介的变化。五四时期,国内

学者译介的外国理论家对冈察洛夫作品的评沦都是在报刊上发表,比如发表在

《小说月报》上的克鲁泡特金的《阿蒲罗摩夫主义》,1921年《民国日报》上对

“奥勃洛摩夫”气质的介绍。40年代,报刊仍是传播国外对冈察洛夫研究理论

的媒介,比如民国33年的4月5曰( 即1944年的4月5曰) 《新华日报》上}f:

版的杜勃罗留波夫的(4- t- 么是奥勃洛莫夫性格》;1940年《文学集林》(第一辑)

中收入了升曙梦著、黄伯昂译的《关于奥薄洛摩夫》。

单行本形式的理论书籍是40年代国外文艺理论的另一个传播媒介。40年代

升曙梦著的《关于奥薄洛摩夫》还在《现代俄国文艺思潮》一书中得到出版,同

期还出版了克鲁泡特金的专著《俄国文学史》,其中收入论文《阿蒲罗摩夫主义》。

(- - 一}世纪中俄文学关系》第142页陈建华著学林nI版社1998年4月

转引自《闻察洛犬和他的长篇小说》第130页张洪棒蓍北京Ⅲ版}上1986年11月第一版

《奥勃洛雎夫》(鹅=:部、第酬部)网察洛火著齐萄失、译新知书店民日35年2月棚版

《奥勃洛摩火》网察洛人著齐蜀大详新知书店民国35年l o门版

转引自《同察洛火和他的长篇小说》第130贞张社E榛著北京⋯版丰| ‘1986年11门第一版

40年代译介热潮影响到对冈察洛夫的批评研究。参与批评研究的主体的身

份发生了改变。在五四时期,讨论《奥勃洛莫夫》的是文学史家,而在30年代,

这部小说的理论分析却是由翻译家阐发。

从论题来看,40年代的翻译家延续了五四时期批评界对“奥勃洛莫夫性格”

典型意义的研究。五四时期研究者认为“奥勃洛莫夫”是俄国国民性典型,20

世纪40年代批评界则将奥勃洛莫夫视作俄国的知识分子典型。民国33年《新华

日报》中的编者案《关于(什么是奥勃络莫夫性格)》认为这部作品“深刻的分

析和批判了俄国当时的知识分子”28。此外40年代的研究者用这个典型形象来

反省我国的国民性格。比如方逸之就说,“奥薄洛摩夫型的中国同胞怕也不少”。

《什么是奥勃洛莫夫性格?》的译者上官弗也说.“我们也可能从这篇论文中读

到对于我们今日这一代知识分子的鞭策的意义了。””“奥勃洛莫夫性格”成了

我国国民性之鉴,这是冈察洛夫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教育职能的表现。

《悬崖》的中译文出版后,对这部小说的评论也开始出现,研究专著陆续问

世。比如《薇拉及其他》(谢狱《现代文艺》1942年)、《冈察洛夫的<悬崖>》(世

界文艺季刊1945年)、《为激情所灼伤的人一一读岗察洛夫的c悬崖>》(范敏《文

潮月TJl ))1948年)。这些批评者对《悬崖》主题的认识存在分歧。

范敏从《悬崖》的情节线索认识作品的主题。他在《为激情所灼伤的人——

读冈察洛夫的(悬崖)》一文中对这部小说的主题傲了专题讨论。文中讲述了小

说中的情节主线:小说的起点是旧俄时代的世家继承人莱斯基在莫斯科完成了他

的大学教育后,结束了他的十年的浪荡生活,回到了伏尔加河畔的家中。男主人

公受到了两位长大成人的美丽的表妹的吸引,决定留在家中。冈察洛夫由此展开

了对一个柳暗花明的爱情故事的描绘:莱斯基爱上了表妹薇拉,但是他却不能赢

得薇拉对他的爱。贵族小姐薇拉受到了平民知识分子马克奇异思想和过入胆识的

吸引,在进展着一段隐蔽的恋情。马克来以枪声相招时,薇拉心中展丌了激情和

理智的强烈的冲突,激情胜利后出现了薇拉的第一次玩火的经历,她最终被激情

逐步的推向了命运的悬崖。那

范敏读过《悬崖》后认为:“《悬崖》指导了我们一些生活上的念度,是我们

28《关十(什么是奥布洛典失土义)》《新华f1拟》民国33年4月5 LI

29《关于( 什么足奥布洛典失主义) 》‘新华rI报,民国33年4月5 r|

30《为· 激情’所灼伤的人——读岗察洛夫的(悬崖)》范敏‘文潮月fu》(五卷一期)第1849 m义潮“

版杜民国37年5门1⋯l I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zs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