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初步研究.pdf_第1页
已阅读1页,还剩1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古籍,是1911年以前的以纸为主要载体抄写或印刷的中国古代医学图书。这些汗牛充栋的古籍文献,不仅忠实地见证了历代医药学家防病治病的精湛医术和方药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医药学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的伟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更重要的是,它所蕴藏保存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类医药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英译,指的是对中医古籍文本直接进行的英语翻译,包括全译、节译,而不涉及间接的宣传和介绍;历史,

2、则侧重于中医古籍英译方法和策略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
   一.研究内容
   本文综合运用问题史学、文献学、描述性的翻译研究方法等,首先按照中医古籍英译各时期的特点,划出中医古籍英译的4个历史分期。然后,通过对每一时期出现的中医古籍英译作品的翻阅,以时间为经、译本为纬,力图在东西、古今古籍英译的描述对比中,提炼、归纳每一时期英译方法和策略的演变和发展特点,初步形成中医古籍英译方法和策略的演变和发展脉络;在中医对外交流和中

3、国社会、文化的历史变迁中展示其对中医古籍英译方法的影响;在古今中外不同译者的对比中,展示其英译思想的特色和异同,形成一部纵横交错、层次丰富的中医古籍英译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中医古籍英译的建设性意见,以期为中医对外交流的开展提供历史借鉴,促进中医古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世界医学的共同发展。
   二.研究意义
   中医古籍,伴随着中医理论的形成、发展、完善、成熟和革新,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

4、这些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中医理论和方法的历史原本,是任何现代著作都无可替代的。它们像一颗颗镶嵌在中医发展历程中的珍珠,蕴藏着千百年医家医学思想、论治经验,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同时,它们又是荟萃我国古代百科知识的灿烂文化精品,是中国文化得以体现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医古籍创立了与西方医学迥然异趣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正日益引起全球关注,对于当今的西方医学来说,是个很好的补充和启迪。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整理,可以为当今中医古籍英译

5、提供鲜活的历史范本,更好地指导当今中医古籍英译工作,提高英译的质量,从而有力推动中医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对外传播以及世界医学的共同进步;同时,可以为当今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弥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薄弱和不足,更加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
   三.中医古籍英译发展历程
   从1736年第一部中医古籍英译著作诞生以来,中医古籍英译已走过了200余年的历程,经历了四个重

6、要的历史阶段:
   1.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为中医古籍英译的起步阶段,处于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历史时期。
   此阶段诞生了4部中医古籍英译本:《中华帝国全志》英译本之《脉诀》、《本草纲目》和道家养生著作,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翻译的《补注洗冤录集证》以及英国传教士德贞翻译的《医林改错》脏腑部分和中医导引气功著作。英译者全部为外国传教士和汉学家,他们在传播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同时,也热爱中国文化。古籍类别集中在中医本草、脉

7、学、脏腑、养生学著作等,多为介绍性翻译,且呈现两种互相矛盾的翻译结果:一方面,译者对中医学的理解有限,不乏穿凿、省略或错译的情况,或完全从西方文化和西方医学的角度解构中医理论;另一方面,尊重中医文化的独特性所在,促使中医思维方式为西方人接受。从译法来看,多节译或编译,异化和归化法并存,其中异化法的使用,对于大部分中医文化负载词,均保留音译之法或汉字字形,在此基础上,灵活结合意译、直译和释译之法,保留拉丁化译法。
   2.190

8、0年至1950年为中医古籍英译的缓慢发展阶段,处于西医强烈冲击中医、中医科学化盛行的时代。
   此阶段主要诞生了3部较有影响的中医古籍英译著作:英国药学家伊博恩英译的《本草纲目》和《救荒本草》、美国医史学家威斯英译的《黄帝内经·素问》前34章。这个时期的中医古籍英译多为西方医药学研究者、中国学者共同参与,但以西方研究者为主;所选古籍集中在中医本草、理论奠基著作等,为满足当时中药科学研究和解决战荒的需要,或出于对医学史研究的兴趣

9、,古籍版本的选择较随意。此时,一方面,西方药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使得中医古籍著作的原貌以及医学、文化内涵并未得到全面的体现,另一方面,从医学史的角度,对中医经典文献加以译介,大量中文参考文献的引用和对中医古籍文本的深入研究表明:再现古籍医学内涵和文化价值的意识已初见端倪,中医古籍英译缓慢向前发展;从译法来看,多节译,采用夹注和脚注补充翻译,以归化法为主,大量地借用西医学术语表达中医学概念,保留拉丁化译法。
   3.1951年至1

10、991年为中医古籍英译的理论初探阶段,处于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时期,以针灸为先导而形成的世界性“中医热”、“针灸热”,推动了中医的普及和发展。
   此阶段总共出现了《内经》(2部)、《难经》、《伤寒论》(4部)、《洗冤集录》、《医学源流论》、《濒湖脉学》、《金针》等7种11部中医古籍英译本。此时期,英译的人群从国外转向国内,出现了中国人独立英译中医古籍的情况,所选古籍多集中在中医理论奠基著作以及针灸、脉学、个人专著等临证著作,

11、多为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研究与医史文献研究的需要,并开始从文献学和医史学的角度精选古籍版本。此时期,中医古籍的医学理论、临床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日渐被人们所重视,英译时或着重挖掘古籍文字背后的医学理论,紧密联系现代临床,或结合医史文献学方法,深入再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多体现翻译和研究相结合。从译法来看,初步出现了个人翻译理论的总结,如德国医史学家文树德提出了从历史文化的深层内涵来翻译中医的翻译理论,加拿大人吕聪明博士提出了“忠实于原文,并着眼

12、于中医古籍医学价值的挖掘”的翻译理论等;多归化和异化译法并存,但呈现转向异化法的趋势,WHO《针灸经穴命名国际标准》出台后,多遵循其标准,除药物名外,基本终止拉丁化译法。
   4.1992年至今的近20年时间为中医古籍英译的理论争鸣阶段,此时,中国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医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此阶段共出现了30余部中医古籍英译著作,国内外译者共同投入,热情高涨,国内译者成为

13、了翻译的主力军;古籍种类已全面增加,除《内》、《难》、《伤寒》等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外,已扩展到针灸、脉学、妇科、眼科等临证专科著作及医家个人著作,译者多从学术研究等角度,严肃认真选择古籍版本;此时多将古籍著作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来译介,或着重体现它的医学价值,或对西方学习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人以及对中医感兴趣的普通大众进行普及和介绍,或全面再现它的文化、历史、哲学方面的价值,翻译结果已趋多样化。从译法来看,多呈现英译理论争鸣的局面,争鸣的

14、焦点表现在以魏遁杰为代表的魏氏直译法,遭到了国内大多数学者的反对;他“以原文为导向”的翻译理论与班康德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以读者为导向”的翻译理论,形成了中医翻译的两大流派,此时期多以异化法为主,译者多重视中医的文化独立性和完整性,拉丁化译法遭到大多数学者的反对。
   四.中医古籍英译脉络分析
   通过中医古籍英译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大致总结出以下一些历史发展脉络:
   从英译的人群来看,经历了从外国传教士

15、和汉学家——西方科学工作者和中国学者合作——西方学者为主,中方学者为辅——中方学者为主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从英译的古籍内容来看,经历了从中医本草、解剖、脉学、养生著作——中医经典和本草学著作——中医经典著作为主——古籍种类全面拓宽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从英译的目的来看,经历了从普及和介绍中医——医学史和药学研究——深入医学内涵——全面再现古籍医学内涵和文化价值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从英译的方法来

16、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特点:
   1.经历了异化和归化并存--归化为主——异化和归化并存--异化为主的这样一个曲线发展过程;
   2.经历了无英译理论--探索英译理论——争鸣英译理论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3.经历了节译编译为主——全译为主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4.经历了保留拉丁化译法--终止和反对拉丁化译法这样一个发
   五.几点建议
   通过对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研究,可以

17、得出:中医古籍英译目前正处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大好时机,应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加强中医古籍英译的理论建设,汲取中医古籍英译的历史经验,探索和规范适应中医古籍本身的英译理论,致力于中医古籍医学内涵、学术价值、文化价值的全面对外传播,重视西方人的接受过程和程度。从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中医古籍英译应首先加强中医古籍文献和传统文化的研究;2.中医古籍英译应结合目前开展的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促进双方的交流和互动;3.分层次和阶段加强中医古籍

18、的对外翻译;4.中医古籍英译语料库建设应全面推广;5.发挥中西方人员的优势,形成中西方合作的翻译模式。
   六.结论
   本文通过系统回顾中医古籍英译历史,梳理中医古籍英译发展脉络,并初步提出中医古籍英译的建设性意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各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影响因素对中医学的兴衰存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而导致了中医古籍英译的人群、结果、古籍种类、方法等的不断变化;
   2.不同译

19、者的知识背景、国籍等对译者的翻译目的、取向和内容等影响较大;
   3.中医古籍英译基本呈现曲线向前发展的趋势,目前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正逐步走向高潮;
   4.应以异化为主的方法,尊重中医文化的独特性和完整性,英译时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医特色;以归化为主的方法,注重欧美人的接受过程和接受程度,英译时遣词造句尊重欧美人的表达习惯;
   5.探索和规范适合中医古籍英译的翻译理论、方式和途径,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20、。
   本研究的创新点表现在:
   1.首次对中医古籍英译历史做系统性研究
   中医古籍英译已经做出了很多开拓性的研究,概括来说,有对某一时段中医古籍英译情况和历史的回顾和梳理,有对专书翻译方法的归纳和总结,有对相同古籍、不同译本的比较,有对古籍翻译理论的摸索和探讨。然而,迄今为止,系统论述中医古籍英译的历史,梳理中医古籍英译方法和发展脉络的专文和专著还未出现。本研究立足更加可靠丰富的历史文本,首次对中医古

21、籍英译历史做较为系统性研究,如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梳理发展脉络,阐释其特点及贡献,是中医对外交流史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2.资料更加丰富和完整
   本研究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和电子数据库作后盾,并且国外大学馆际互借的途径和国内文献传递途径也已打通,克服了早期资料和国外资料难以查找的困难。相对于以往的研究,资料将更加可靠、真实、

22、丰富和完整。例如,通过上海复旦大学高唏副教授的帮助,疏通了国外图书馆馆际互借功能,并通过其在哈佛大学访学时获取的信息,获得了英国汉学家德贞的著作和论文,多为国内难得的第一手文献;通过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和馆藏记录,获得了《补注洗冤录集证》的两个珍贵的英译本;通过北京大学“早期英文图书在线”及“十八世纪作品在线”数据库,获得了《中华帝国全志》两个英译本的电子文本等。
   3.纠正前人研究中沿袭的错误
  

23、 本研究通过翻阅真实可靠的译本,纠正了前人研究中涉及英译史实的诸多错误。如: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德贞翻译了一部中医养生著作。前人研究多认为是《遵生八笺》或《万寿仙书气功图谱》的英译本,通过阅读后发现,该译本主要涉及了《遵生八笺》、《福寿丹书》、《服气祛病图说》、《卫生易筋经》4部中医气功导引古籍的英译;又如20世纪20、30年代,英国药学家伊博恩英译了两部中医本草学著作《本草纲目》和《救荒本草》,以往多认为两部译作比较忠实地反映了原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众赏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