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促进因子Rpf对淡水浮游细菌可培养性的影响.pdf_第1页
已阅读1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然环境中大量微生物处于VBNC(Viable but Nonculturable)状态,实验室中微生物的可培养性通常不足1%。造成微生物可培养性低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实验室条件下缺乏细胞间交流的信号因子。过低的可培养性已经成为筛选新型天然活性产物的瓶颈。 革兰氏阴性菌通常采用小分子化合物作为细胞与细胞间交流的信号分子。在培养基中加入QS(Quorum Sensing)信号系统中的酰基高丝氨酸环内酯(N-acyl h

2、omoserine lactones,AHLs)和参与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基因调控的cAMP均能有效提高海水和淡水中浮游细菌的可培养性。但作为生物活性物质重要来源的放线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而革兰氏阳性菌通常使用寡肽作为信号分子。复苏促进因子Rpf(Resuscitation promoting factor)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细菌的细胞因子,在皮摩尔浓度下便能促进休眠期的细菌复苏和生长。Rpf家族蛋白广泛分布于革兰氏阳性菌中,高度保守并具有

3、种间活性。 本文通过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表达结核分枝杆菌H<,37>Rv rpfC,经IPTG诱导,Ni<'2+> Sepharose纯化可溶性重组蛋白;同时制备藤黄微球菌在LMM培养基中对数生长中后期上清(含天然Rpf)。纯化后的rRpfC及藤黄微球菌上清均能显著缩短休眠状态的藤黄微球菌低密度接种(100cells/mL)到基本培养基(LMM)中的延滞期。在重庆北碚缙云山黛湖采集水样,测定样品非生物因素:温度15/8℃,pH 7.

4、38,TOC 4.91mg/mL,COD<,Cr>27.5mg/mL。部分水样2%戊二醛固定,PI染色,荧光显微镜535nm激发波长下观察计算得出黛湖浮游细菌含量为1.29x10<'6>cells/ml。将样品做10倍梯度稀释,MPN法测得添加rRpfC及藤黄微球菌上清后水样中浮游细菌可培养数量约占细菌总数的0.2%,与对照相当。通过改良的试剂盒法抽提宏基因组DNA及MPN法培养后的细菌总DNA,PCR扩增16S rDNA V3-V5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众赏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