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第1页
已阅读1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柴北缘二郎洞地区出露一套包含不同时代以及不同岩性的增生杂岩。然而前人对于该套增生杂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质组成及形成时代上,对其构造变形特征以及变形时代缺乏研究,这制约了对于柴北缘构造演化的研究。  野外详细的地质调查表明,二郎洞增生杂岩主要由条带状混合岩、变粒岩、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绿泥石石英片岩、花岗片麻岩等组成,并发育有两期构造变形作用(D1、D2)。D1期变形发育区域透入性的面理(S1,232°∠49°)、S-C组构、σ和δ型旋转碎斑、剪切褶皱等韧性剪切标志,指示为兼具逆冲分量的左旋走滑剪切,并出现L构造岩和LS构造岩,其中L构造岩中矿物拉伸线理的倾伏向约为142°,与柴北缘构造带延伸方向一致,倾伏角一般在2°~54°;D2期变形发育S-C组构、膝折构造等韧性剪切标志,指示为兼具正断特征的右旋走滑剪切,出现的范围相对较小,并局部改造了早期剪切作用。  通过对L构造岩以及侵入其中的未变形次安山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它们的结晶时间分别为457Ma和406Ma,限定L构造岩变形的时代可能介于457~406Ma之间。根据长石、石英等矿物的变形形式,估计L构造岩的变形温度在470℃~500℃之间,应形成于地下12~14km深处。在构造特征分析和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柴北缘早古生代岩浆活动时代构架,认为二郎洞地区L和LS构造岩的原岩可能是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增生过程中形成的早古生代弧花岗岩,而D1期构造变形可能形成于早古生代柴达木-东昆仑板块和祁连陆块之间发生的斜向碰撞活动中;D2期变形的形成可能与后造山伸展作用有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zs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