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原红枫湖水库和百花湖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时空演替特征.pdf
为了解贵州高原红枫湖水库和百花湖水库的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于2012年至2013年枯水期11月、平水期4月、丰水期7月对红枫湖和百花湖水库浮游植物与水样进行分层采样分析,对两座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进行划分。以及为了解入湖河流对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组成变化和水质的影响,于2013年8月中旬9月下旬、2014年3月下旬5月下旬对百花湖入湖河流麦西河河口进行每天表层及每周分层的浮游植物和水样进行采样分析;通过对红枫湖水库长期的浮游植物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以探究红枫湖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的长期演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红枫湖水库检出7门102种属,百花湖水库共检出7门109种属,均为绿藻种类数最多,其次为蓝藻;群落结构均表现为枯水期以小环藻(CYCLOTELLASP)为优势种(属),丰水期以湖泊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LIMICA)为优势种。浮游植物丰度组成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更替和垂直变化,表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表层至底层丰度逐渐减少的趋势。红枫湖水库浮游植物共划分为25个功能群,百花湖为22个,频率分析发现功能群P、B、D、J、LO、MP,LM在两座水库中频率分布均大于50%,为两座水库的常见功能群。各采样点主要浮游植物功能群季节变化大体相同,枯水期各采样点功能群较少平水期、丰水期功能群有所增加;两座水库的优势功能群各水期变化规律为红枫湖水库枯水期JBP→平水期S1JBF→丰水期S1DJ。百花湖水库枯水期PB→平水期JX1→丰水期S1。各水期的垂直变化为红枫湖水库将军湾与后午两个采样点的6M作为分界点浮游植物功能群在该层都发生转变,而大坝水位较深在10M处浮游植物功能群转变层;百花湖水库在10M15M和底层易发生变化。红枫湖水库浮游植物生长策略变化规律为枯水期CR策略藻种→平水期RCRCS策略藻种→丰水期R策略藻种,百花湖水库浮游植物生长策略变化规律为枯水期RCR策略藻种→平水期CRC策略藻种→丰水期R策略藻种。水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在物质供给、能量输入均较理想的条件下能充分生长,随着能量限制程度的增加而较其他类群更具耐受性。功能群P、B、J、S1在两座水库的季节演替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功能群生境特征都适应于中富营养水体,S1适应于透明度较低、混合程度较高的中富营养水体,P适应于分层的富营养水体,J适应于混合的高富营养浅水水体,B对分层敏感适应于中营养水体;水温是影响红枫湖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布变化的主要因子;营养盐为次要因子。通过浮游植物功能群与水体环境相互关系可以得出百花湖和红枫湖水体处于中富营养状态。麦西河河口两个时期浮游植物丰度高,且随温度的升高而递增;水体透明度低,混合程度高;浮游植物功能群无明显垂直分层现象。浮游植物共划分出23个功能群,S1为长期绝对优势功能群,通过功能群对水质的响应得出该水域为富营养水体,百花湖水库的功能群组成及水质受其影响。1980年至今红枫湖水库优势功能群组成的演替特征为由功能群M(微囊藻),H1(束丝藻)转变为S1(湖泊假鱼腥藻)占绝对优势。水体营养条件变化是发生演替的驱动因素。
收藏
编号:2019022412015152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97MB 格式:PDF 上传时间:2019-02-26
5
赏金
- 关 键 词:
- 红枫湖水库 百花湖水库 浮游植物 功能类群 时空演替特征
- 资源描述:
-
为了解贵州高原红枫湖水库和百花湖水库的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于2012年至2013年枯水期(11月)、平水期(4月)、丰水期(7月)对红枫湖和百花湖水库浮游植物与水样进行分层采样分析,对两座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进行划分。以及为了解入湖河流对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组成变化和水质的影响,于2013年8月中旬—9月下旬、2014年3月下旬—5月下旬对百花湖入湖河流麦西河河口进行每天表层及每周分层的浮游植物和水样进行采样分析;通过对红枫湖水库长期的浮游植物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以探究红枫湖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的长期演替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红枫湖水库检出7门102种(属),百花湖水库共检出7门109种(属),均为绿藻种类数最多,其次为蓝藻;群落结构均表现为枯水期以小环藻(Cyclotellasp.)为优势种(属),丰水期以湖泊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limica)为优势种。浮游植物丰度组成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更替和垂直变化,表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表层至底层丰度逐渐减少的趋势。红枫湖水库浮游植物共划分为25个功能群,百花湖为22个,频率分析发现功能群P、B、D、J、Lo、MP,LM在两座水库中频率分布均大于50%,为两座水库的常见功能群。 各采样点主要浮游植物功能群季节变化大体相同,枯水期各采样点功能群较少平水期、丰水期功能群有所增加;两座水库的优势功能群各水期变化规律为:红枫湖水库枯水期JBP→平水期S1JBF→丰水期S1DJ。百花湖水库枯水期PB→平水期JX1→丰水期S1。各水期的垂直变化为:红枫湖水库将军湾与后午两个采样点的6m作为分界点浮游植物功能群在该层都发生转变,而大坝水位较深在10m处浮游植物功能群转变层;百花湖水库在10m~15m和底层易发生变化。 红枫湖水库浮游植物生长策略变化规律为:枯水期CR策略藻种→平水期RCRCS策略藻种→丰水期R策略藻种,百花湖水库浮游植物生长策略变化规律为:枯水期RCR策略藻种→平水期CRC策略藻种→丰水期R策略藻种。水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在物质供给、能量输入均较理想的条件下能充分生长,随着能量限制程度的增加而较其他类群更具耐受性。 功能群P、B、J、S1在两座水库的季节演替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功能群生境特征都适应于中富营养水体,S1适应于透明度较低、混合程度较高的中富营养水体,P适应于分层的富营养水体,J适应于混合的高富营养浅水水体,B对分层敏感适应于中营养水体;水温是影响红枫湖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布变化的主要因子;营养盐为次要因子。通过浮游植物功能群与水体环境相互关系可以得出:百花湖和红枫湖水体处于中富营养状态。 麦西河河口两个时期浮游植物丰度高,且随温度的升高而递增;水体透明度低,混合程度高;浮游植物功能群无明显垂直分层现象。浮游植物共划分出23个功能群,S1为长期绝对优势功能群,通过功能群对水质的响应得出该水域为富营养水体,百花湖水库的功能群组成及水质受其影响。 1980年至今红枫湖水库优势功能群组成的演替特征为:由功能群M(微囊藻),H1(束丝藻)转变为S1(湖泊假鱼腥藻)占绝对优势。水体营养条件变化是发生演替的驱动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zs文档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