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灸法定义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烧灼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种类艾条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性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艾柱灸将纯净的艾绒搓捏成圆锥状,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技术操作。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温针灸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可增强针刺的疗效功效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适应症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例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胃痛、呕吐、腹痛、泄泻、月经不调、寒厥等。禁忌症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评估1患者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3对疼痛的耐受情况。4心理状况。告知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2点燃艾条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或打火机、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确认病人,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操作3根据医嘱或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相应距离施灸穴位皮肤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灸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相应距离施灸皮肤部位,如同鸟雀啄食,反复熏灸数分钟。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部位的皮肤处,左右回旋移动,进行反复熏灸数分钟。操作4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CM高进行艾灸,以病人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灸到皮肤稍起红晕为度,一般可灸5分钟左右。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操作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操作6施灸完毕,应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操作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注意事项1艾灸时必须注意,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艾柱灸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柱、火柴或打火机、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备姜片或蒜片等艾柱灸方法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少量凡士林,放置艾柱后点燃,艾柱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柱,放于弯盘中,更换新柱再灸,一般连续灸数壮。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医嘱,放上鲜姜片(事先将鲜姜或蒜切成约06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柱,点燃施灸。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操作同艾条灸温针灸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或艾条、火柴或打火机、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毫针盒操作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遵照医嘱选择腧穴,消毒皮肤。选择毫针,正确持针,实施针刺。4针刺得气后留针,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施灸,使热力沿针身传至穴位。5当艾绒燃尽后换柱再灸,可连灸数壮。6施灸时观察有无出现针刺意外,及时清除脱落的艾灰。7施灸完毕,除去艾灰,起出毫针,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并核对毫针数目,以防遗漏。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9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下载积分: 6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20
页数: 21
大小: 19.18(MB)
-
简介:面部塑形按摩手法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说课大赛展现年轻光彩塑造美丽肌肤后前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目录52面部的按摩教材特点突出职业性强调实践性体现开放性做中学,做中教行业调研必备技能市场需求塑形手法面部塑形按摩手法教学标准美容与造型职业标准市场需求美容美体专业二年级学生职业定位美容师热情高、兴趣浓基础知识扎实掌握护肤流程手法操作能力低1知识目标23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熟记面部塑形按摩手法步骤和标准学会面部塑形按摩手法操作增强服务意识感悟职业使命感重点面部塑形按摩手法难点按摩手位的精准度课前布置任务、讨论交流小组合作课后布置作业、答疑讨论投票问卷课中签到、考核测试、观看微课、抢答、头脑风暴高教社爱课程、职教MOOC频道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法模拟情境教学法学生专业美容实训室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法提升能力素养学做职业人掌握技能体验职业做中学、做中教学生课前准备基本功训练解决问题总结分享课后拓展课堂实施10分钟考核评价2学时实训课50分钟10分钟10分钟教师设计任务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美容师真实工作任务顾客到美容院,做面部塑形项目教学化处理学习任务顾客张女士42岁,根据其皮肤类型,对其面部进行塑形按摩。要求1、为顾客张女士制定皮肤护理方案2、运用面部塑形按摩手法为张女士解决面部问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教师设计任务制作微课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教师设计任务制作微课确定标准面部塑形手法理论测试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教师设计任务制作微课确定标准理论测试学习平台学生随机划分小组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教师设计任务制作微课确定标准理论测试学生学习平台接受任务互助交流尝试学习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教师设计任务制作微课确定标准理论测试学生学习平台接受任务学习微课掌握标准经验值汇总理论测试结果分析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教师设计任务制作微课确定标准理论测试学生学习平台接受任务学习微课掌握标准完成测试手位不精准理论测试正确率分析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教师借助反馈了解需求整合问题确定内容学生学习平台接受任务学习微课掌握标准完成测试课后拓展基本功训练解决问题总结分享考核评价课堂实施基本功训练总结分享考核评价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职业情境基本功训练总结分享考核评价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1服务接待训练服务意识职业素养基本功训练总结分享考核评价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主持栏目2销售技巧训练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基本功训练总结分享考核评价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手操练习3手部运动训练手部灵活性协调性理论知识不扎实实操手位不精准理论测试题正确率分析基本功训练总结分享考核评价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基本功训练总结分享考核评价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详细讲解突出重点呈现测试结果解决理论问题基本功训练总结分享考核评价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对照标准呈现手法作业明确问题基本功训练总结分享考核评价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真人实操突破难点头模实操解决问题眉毛高度眼角上扬角度嘴角上扬角度基本功训练总结分享考核评价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效果标准对比图激发学习兴趣基本功训练总结分享考核评价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标准手位示范讲解头模跟练基本功训练总结分享考核评价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微课对比跟练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基本功训练总结分享考核评价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组间互评游戏强化精准度标准步骤小游戏我做你猜游戏规则1、每组出一名同学,做2个不同手位。2、其他组同学以抢答方式,准确说出是出自手法哪个步骤,第几个手位。3、回答正确得1分。面部塑性手法步骤步骤一下巴至耳垂步骤二嘴角至耳中步骤三鼻翼至太阳穴步骤四眼角至眉梢步骤五眉毛至前发际基本功训练总结分享考核评价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真人实操教师示范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基本功训练总结分享考核评价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企业评价上传图片标准对接校企育人基本功训练总结分享考核评价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增强服务意识总结分享感悟职业使命感基本功训练总结分享考核评价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学习之星1学习平台理论测试基本功训练总结分享考核评价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优秀美容师2学校教师过程评价基本功训练总结分享考核评价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最佳美容师3企业导师结果评价基本功训练总结分享考核评价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结果评价客观评价过程评价客观合理学习之星优秀美容师最佳美容师1、为家人做面部塑形手法。2、为师生做面部塑形手法。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巩固手法回报感恩体验职业能力素养了解需求学生教师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教师学生企业了解学习需求改变学习方式参与课堂评价针对性主动性职业性对接教学内容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工作过程职业素养做中学做中教不足之处课前困惑解答不及时解决方法开启学习平台讨论区及时解答协作学习互助交流学习需求恳请专家批评指正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说课大赛
下载积分: 6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20
页数: 46
大小: 44.97(MB)
-
简介:腰痛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推拿学教研室杨良兵定义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外伤、或由肾虚而引起的气血运行失调,脉络拘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腰痛的分类腰部软组织(韧带、肌肉、筋膜)病变椎间盘病变(退变、膨出、突出)腰部关节炎(增生性、强直性)腰椎骨本身病变(骨折、结核、肿瘤、骨质疏松症)内脏病变(肾盂肾炎、肾结石、盆腔炎、胰腺癌)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学习要求掌握三种腰痛的临床症状和诊断,并能够区分。掌握三种腰痛的常规推拿治疗操作方法掌握三种腰痛的日常功能锻炼、护理。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腰部软组织急性损伤。病因病机多由于卒然受暴力损伤而起,如过度后伸与前屈,强力扭转,负重过大,跌仆或暴力直接打击腰部。临床症状腰部剧痛活动不便,坐、卧、翻身都有困难,甚至不能起床,连咳嗽、深呼吸都感疼痛加重。压痛点为损伤的部位。肌痉挛主要发生于骶棘肌和臀大肌。腰脊柱多向患侧倾斜。诊断压痛点为损伤的部位。肌痉挛主要发生于骶棘肌和臀大肌。腰脊柱多向患侧倾斜。推拿治疗松解按、点、揉、拿等,先轻后重点拨止痛重按、点、拨等。理筋整复推、揉、扳等。整理拍、击、揉、被动运动等。注意事项卧硬板床休息,腰部制动34天。可配合局部热敷。慢性腰肌劳损腰部软组织慢性损伤。病因病机长期维持某种不平衡姿势,如久坐、久站、经常用同一侧肩部扛抬重物,长期从事弯腰工作等。急性腰扭伤未治愈。先天畸形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隐性骶椎裂,腰椎横突过长。临床症状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腰骶部一侧或两侧酸痛不舒,缠绵不愈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与天气变化有关。喜热怕冷,感觉较迟钝。在急性发作时,症状同急性腰扭伤。推拿治疗循经按揉解痉止痛调整关节紊乱整理辅助治疗按、揉、推等滚、按、揉、拨等扳、摇等被动运动等热敷、理疗等注意事项纠正习惯性姿势不良,在劳动中多变换姿势;宜睡板床;注意保暖。腰椎间盘突出症定义又名“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指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所产生的腰痛、或腰腿痛等症状的一种病症。椎间盘椎间盘的构造软骨板、纤维环、髓核。纤维环由多层环状排列的纤维软骨环组成,坚韧而有弹性,防止髓核向外突出。髓核在纤维环之内,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受压力则有向外膨出的趋势。椎间盘纤维环髓核作用连接椎体,承受压力,吸收震荡,减缓冲击以保护脑。在脊柱运动时,椎间盘可相应地改变形状,有利于脊椎向各方运动。如脊柱向前弯曲时,椎间盘的前份被挤压变薄,后份增厚。伸直时又恢复原状。病因病机内因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有发育上的缺陷。外因损伤、劳损、受寒。临床表现腰痛反复发作,疼痛程度轻重不一下肢放射痛L45或L5S1椎间盘突出者,沿坐骨神经区域放射痛。腰部活动障碍前屈、后伸、侧屈。脊柱侧弯临床表现主观麻木感麻木局限于小腿后外侧、足背、足跟或足掌。中央型可发生鞍区麻痹(此类型少见)。患肢温度下降。推拿操作解除腰臀部肌肉痉挛滚、按、点、揉、拿等拉宽椎间隙,降低盘内压力牵引调整后关节、松解粘连腰部斜扳法或旋转复位手法、强迫直腿抬高促使损伤的神经根恢复滚、按、点、揉、拿等治疗录像注意事项卧硬板床、腰部保暖。发作期要带腰围。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宜推拿治疗配合针灸、火罐、神灯、理疗、中药等腰部保健推拿腰部保健推拿具有舒筋活血、强肾健腰、通络止痛的作用。对腰痛者来说,能够明显缓解症状,可减少腰痛发作次数,缩短腰痛持续时间,减轻疼痛程度,达到不发作或少发作的目的。腰部保健推拿1按揉肾俞两拇指的罗纹面进行按揉。每次按揉100次,每天12次。此法有培元固本、强腰脊、聪耳目功效,对肾虚腰痛、腰肌劳损、急慢性损伤、遗精阳痿等有较好的作用。腰部保健推拿2按揉腰骶关节部手握空拳,以指间关节处进行按揉。每次按揉100次,每天12次。此法对腰骶疼痛、坐骨神经痛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腰部保健推拿3擦膀胱经腰段手握空拳,以上拳眼进行上下往返的摩擦每次摩擦50次,每天12次。此线为督脉腰段行线,具有温阳补肾、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功效,对肾虚腰痛、腰冷肢寒、腰膝酸软、性功能障碍、腰椎骨质增生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腰部保健推拿4叉腰屈伸法取站立位,两手叉腰,两拇指按于腰眼穴(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做腰部的屈伸活动10次。每天屈伸旋转23次。此法对腰背酸痛、活动受限、腰肌劳损、腰椎肥大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腰部保健推拿5叩腰法取坐位或站立位,用拳眼叩击腰脊柱及两侧腰肌。每次叩击35分钟,每天12次。此法对腰肌劳损、腰椎肥大、腰酸背痛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腰部保健推拿1按揉肾俞2按揉腰骶关节部3擦膀胱经腰段4叉腰屈伸法5叩腰法腰痛的自我功能锻炼自我功能锻炼拱桥、飞燕点水、倒走、扎马步等。易筋经工尾势(掉尾摇头势)动作要领十指交叉相握,上举肘挺直,俯身推掌至地,膝直,肘直,抬头目视前方,呼吸自然。【作用】本势为易筋经的结束动作。此势腰躯必须既俯又仰,既扭又转,因此,腰部动作必须柔缓细腻,活动脊柱各个关节,不仅抻筋拔骨,还可转骨拧筋,从而起到强腰壮肾的作用。长期坚持练习,有一定的预防衰老作用,俗称“青春与柔脊同在”。易筋经工尾势(掉尾摇头势)谢谢
下载积分: 6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21
页数: 40
大小: 1.24(MB)
-
简介:脊柱侧弯概述正常脊柱定义分型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检查正常脊柱的结构脊柱作为人体的中轴,其由33节组成;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骶椎5节尾椎4节正常脊柱的结构矢状面上存在三个生理弯曲颈椎前突胸椎后突腰椎前突冠状面上,脊柱是笔直的脊柱侧弯的定义脊柱侧弯(又称脊柱侧凸),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伴有椎体旋转的三维脊柱畸形,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对脊柱侧凸定义如下应用COBB法测量站立正位X光像的脊柱侧方弯曲,如角度大于10度则定义为脊柱侧凸。脊柱侧凸的分型1特发性脊柱侧凸是指脊柱结构基本没有异常,由于神经肌肉力量的失平衡,导致脊柱原来应有生理弯曲变成了病理弯曲,即原有的胸椎后凸变成了侧凸等。临床最常见,占全部侧凸80,男女124。脊柱侧凸的分型2先天性脊柱侧凸是指脊柱结构发生异常,即出生后出现三角形半椎体、蝶形椎、融合椎,还有肋骨发育的异常,脊柱发生倾斜,导致侧凸或后凸畸形。3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4后天性脊柱侧凸脊柱侧凸的病因人类脊柱侧凸的致病因素很多,其发病机目前仍不甚清楚;1特发性脊柱侧凸脊柱受力不均、营养缺乏、激素影响及遗传因素2先天性脊柱侧凸脊柱椎体或肋骨发育畸形脊柱侧凸的病因3神经肌肉型如脑瘫、脊髓空洞症、脊髓灰质炎、肌肉营养不良、神经纤维瘤病4后天性脊柱侧凸姿势不正、下肢不等长、脊柱骨折等脊柱侧凸的临床表现外观畸形双肩双髋不等高、严重者出现“剃刀背畸形”内脏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佳、全身发育不良、躯干瘦小、体力弱、甚至出现神经压迫症状脊柱侧弯的测量测量COBB角的方法确定上端椎确定下端椎划出上端椎椎体上面和下端椎椎体下面所引出的垂线,两条垂线的夹角即是侧弯的角度。脊柱侧弯诊断方法COBB角大于10为阳性,确定为脊柱侧弯。脊柱侧凸的检查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手术治疗医生可以根据患者术前检查数据设计出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手术方案判断如果患者能手术,手术后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脊柱侧凸的检查X线全脊柱站立正侧位及左右BENDING位脊柱侧凸的检查。CT检查(三维)脊柱侧凸的检查MRI检查大体相拍摄照相时躯干应完全裸露。裤子或内裤应低于腰部以便露出腰骶部和髂嵴。长发者应把头发扎于双肩以上。这样可以完整地观察和评估畸形的各个方面。脊柱侧凸的检查大体相拍摄相片拍摄好后应对患者的颜面作相应处理以保护患者的隐私。女性患者可用其手臂遮挡乳房。侧位照相时手臂的最佳位置尚无统一标准可选择的方式包括放置于躯干两侧、交叉放于胸前、向前平举或放置于身体前方并与躯干成角3540脊柱侧凸的检查
下载积分: 6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20
页数: 17
大小: 7.3(MB)
-
简介:保健按摩基础知识第一节按摩概述相关概念按摩(推拿)以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状况,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法。手法(推拿手法)是指施术者用手及肢体其他部位或借助工具,在受术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按照特定的技巧要求进行操作的方法。手法是推拿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第一节按摩概述发展简史远古(起源)先秦两汉(发展)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不仅说明了推拿起源于我国的中原地区,同时也表明了早在内经成书的秦汉时期以前,推拿即已成为重要的医疗手段之一。而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传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鑱石、桥引、案扤、毒熨”,更是把推拿治疗的实际运用上溯到遥远的上古。而汉代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到的“膏摩”一词,代表了推拿介质的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导引按摩作为养生寿世的重要手段受到世人的推崇。葛洪的抱朴子遐览篇记有“按摩经导引经卷”;肘后方亦载有“令爪病人人中治卒死”的急救治疗手法。第一节按摩概述发展简史隋、唐时期(鼎盛)是按摩推拿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按摩不再仅仅流传于民间,而且也成为太医署的重要组成之一,名曰“按摩科”。而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和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等著作的相继出现,也使按摩推拿的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当时的隋百官志记载“太医院有按摩博士二人”。旧唐书职官志上说“太医院掌医疗之法,承之为二,其属有四三曰按摩,皆以博士以教之”。由此开创了按摩推拿的教学先河。宋、金、元时期(继续发展,理论发展)战乱频繁,按摩推拿仍在民间广为流传,理论与实践继续得到丰富。就连宋徽宗赵佶敕令编撰的圣济总录治法门亦有专篇论述。而宋史艺文志也有“按摩要法”,“按摩法”的记载。金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已把按摩列入汗、吐、下三法之中。第一节按摩概述发展简史明代按摩又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小儿按摩的进步更为突出。而“推拿”一词就出现于此时。明史百官志记载“太医院掌医疗之法,凡医术为十三科,曰大方脉,按摩,”张介宾也在类经中把按摩列为十三科之一,而且在手法治疗中提出了辨证论治的观点。由于此时按摩推拿的再次兴盛,按摩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小儿推拿”从此登上历史舞台。小儿患病的特点是叙述不清,服药困难,哭闹拒刺,因此小儿推拿在成人按摩术的长期经验积累中应运而生。明永乐乙酉年公元1405年的袖珍小儿方就有“秘传看惊掐筋口授心法”的记载,被疑为后世小儿推拿的雏形。明万历年间面世的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和流传至今的小儿推拿秘诀则标志着小儿推拿的正式面世。“推拿”一词就首见于此。而小儿按摩经可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第一节按摩概述发展简史清代按摩推拿更是名家倍出,流派纷呈,论述颇丰,吴师机的理瀹骈文,摄生要言,汪词巷的勿药元诠,王祖源的内功图说等都介绍了导引按摩的方法。而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则更为系统地总结了按摩推拿对伤科疾病的治疗手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同时提出了“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必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辨证施术原则,至今仍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反动封建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制,祖国医学受到严重的摧残,按摩推拿也在“废止旧医”愚昧政策下遭到了可悲的命运。第一节按摩概述发展简史现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的方针政策,相继建立起中医院、中医学校(学院)以及中医研究机构,1955年重庆开设了首届西医学中医班,其中包括了推拿课程;上海于1958年成立了推拿门诊部,全国各地的推拿交流、讲学、科研活动广泛开展起来,各种手法流派得到充分挖掘,并推陈出新,如一指禅推拿疗法﹑腹诊推拿法﹑脏腑推拿法﹑指针疗法﹑点穴疗法、内功推拿法等,按摩推拿事业步入新生。第二节按摩的作用原理促进气血运行健运脾胃,疏通经络和加强肝的疏泄功能。疏通经络激发、调整经气,影响脏腑。调节脏腑功能双向良性调节。滑利关节改善局部营养,松解粘连,整复。增强抗病能力刺激经络、激发增强抗病能力;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利于正气发挥作用;调节脏腑,机体处于最佳功能状态。一各种脊柱损伤性疾病。二骨折、骨关节结核、肿瘤或化疗的肿瘤病人、骨质疏松症患者、三严重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及体质过度虚弱者。四急性传染病、胃肠或十二指肠、阑尾炎、不明原因的急性腹痛。第三节按摩的禁忌症五内脏出血、血液病及出血倾向的病人。六怀孕的妇女慎用。七精神病人,不能配合医生治疗的患者。八小儿某些急性病症,如发热、急性腹泻。需结合相关的专科治疗。第四节按摩的种类医疗和保健按摩性质、对象、从业人员要求等有所不同。康复按摩手法和其他手段结合,最大限度地恢复、保留机体功能,回归社会。运动按摩调节运动员的心理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减少运动损伤。其他按摩手足部按摩,美容按摩,减肥按摩等。第五节保健按摩基本手法一、松解类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持久规范了手法应用的时间。手法应按治疗的需要持续应用足够长的时间有力规范了手法应用的力度。是指在操作过程中手法必须具备足够大的力量,均匀规范了手法的节律性。是指推拿手法操作时应保持相对的一致性。柔和规范了手法的技巧性。是指施术时应技巧性地运用手法,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同时手法的变换自然、流畅。深透指手法的效应要深入机体、直达病所。要求手法的刺激作用于体表,而感应于体内,达于深处的筋脉、骨肉、脏腑,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即所谓的“外呼内应”。二、整复类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稳规范了手法动态的稳定性。准规范了手法操作的精准度。巧规范了手法用力的技巧性。快规范了手法发力的快捷性。三、基本手法分类摩擦类手法推法、抹法、摩法、擦法、搓法。挤压类手法按法、点法、拨法、捏法、拿法、捻法、踩跷法。摆动类手法揉法、滚法、一指禅推法。振动类手法抖法、振法。叩击类手法拍法、叩法、击法。运动关节类手法屈伸法、拔伸法、摇法、四、推拿要素1、医者的自身素质要有足够的中西医基础知识,具备操作和应用手法的能力,身体健康。2、推拿工具推拿床、床单、枕头、按摩棒等。3、体位患者以舒适、安全,肢体尽可能放松为原则,常用仰卧位、俯卧位、坐位。医者以操作方便、发力自如为原则,多用站位,如丁字步,便于移动;特殊情况也可用坐位。4、介质合理使用介质有利于手法的操作,提高治疗效果,保护患者的皮肤。5、时间根据治疗的具体情况而定。病情复杂的时间长一些;病情简单的时间短一些。局部病症的时间短,全身病症的时间长。五、手法组合规律一般规律准备手法选择性质柔和、刺激量小的手法,如揉法、摩法等在治疗局部及其周围大面积操作,使受术者从精神及身体上放松,便于配合、接受治疗,为重点手法的运用打下基础。当然,受术者局部疼痛剧烈时,也可以先点按阿是穴或相应的穴位,达到上述目的。重点手法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选择针对性强、刺激量较大的手法,在治疗局部操作,以缓解主病、主症。如点按穴位及压痛点以止痛用弹拨法解痉,用摇、扳、拔伸等运动关节类手法整复。整理手法选择刺激量小、轻快柔和的放松手法,如揉法、搓法、抖法、捻法等在治疗局部及其周围大面积操作,使受术者从治疗状态放松至一般常态,同时消除重点手法导致的一些不适反应。各部位手法组合规律例头面部体位受术者取仰卧位,术者坐于其头侧。手法安排1、准备手法开天门,用双手拇指交替直推印堂穴至神庭,以局部约显红色为度。用拇指分推眉弓前额数遍。以单手拇指桡侧从眉头由内向外推上眼眶,经下眼眶由外而内回到对侧眉头,呈倒八字。2、重点手法挤按睛明,一指禅推、按揉头面部腧穴,重点在攒竹、鱼腰、太阳穴、迎香、颊车、耳门、听宫、听会、角孙等穴位。鱼际揉前额、面颊,重复数遍。指摩面颊部双手同时由前正中线打小圈到两侧耳前。从前向后按揉头部三条线,在百会做重点停留,可加以振颤。3、整理手法扫散法,拿五经五指拿头顶督脉和两旁太阳,少阳经,自前发际经头顶向后至枕部,止于两侧风池穴。叩击头顶。适用范围头昏、头痛、失眠、面瘫、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头面部症状,头面部保健。注意事项1、多辅以颈项部推拿。2、手法宜轻缓柔和,尽量避免头部的摇晃。常用手法一指禅推法操作以拇指指端、指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通过前臂及腕关节的协调摆动,从而带动拇指指间关节作屈伸活动的手法,称为一指禅推法。要领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临床运用是一指禅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具有接触面积小,深透性强的特点,适用于全身各部的穴位及压痛点,常用于循经络、推穴位。作用疏经通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理气消积、健脾和胃。应用常用于治疗头痛、失眠、面瘫、胃脘痛、关节酸痛及脏腑功能失调等滚法操作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着力,通过前臂的旋转摆动及腕关节的屈伸活动,作连续不断地往返滚动的手法,称为滚法。要领肩、肘、腕充分放松,特别是腕关节的屈伸活动应随前臂的旋转自然而行,不可出现折刀样的突变动作。滚动时要紧贴体表,不可跳跃或摩擦,保持明显的滚动感。滚动时压力要均匀,不可时轻时重,特别不能有在屈伸时加下压的动作。来回滚动要协调而有节律,不可忽快忽慢。滚动频率每分钟140次左右。滚法临床运用滚法为滚法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接触面积较大、刺激平和,多用于颈项部、肩背部、腰臀部及四肢关节。作用舒筋活血、祛瘀止痛、缓解痉挛、滑利关节。应用常用于治疗痹证、痿证、肌肤麻木不仁、肢体瘫痪、半身不遂、颈椎病、失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四肢关节筋伤、坐骨神经痛及肢体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等疾患。滚法也是常用的保健手法之一。揉法操作用指面或掌面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并带动被操作部位一起作回旋转动的手法,称为揉法。要领揉法应吸定于被操作部位,并带动其皮肤及皮下组织一起回旋转动,不可在体表上有摩擦。在治疗部位移动时,应在吸定的基础上进行。所施压力不宜太大,以刚好能带动被操作部位一起回旋转动为度。肩、肘、腕等关节的摆动要协调、连贯,动作要灵活、轻缓而有节奏,速度每分钟120-160次。揉法临床运用揉法是临床常用手法之一,其特点是轻柔缓和,刺激量小,适用于全身各部。作用醒脑明目、宁心安神、舒肝解郁、宽胸理气、健脾和胃、消积导滞、活血祛瘀、缓急止痛。应用常用于治疗头痛、头晕、视物不清、失眠、口眼歪斜、胸闷胁痛、脘腹胀满、消化不良、腹泻、便秘、软组织损伤、筋肉痉挛、萎缩等症。揉法能缓解强刺激反应,常与强刺激手法组成复合手法,如按揉、点揉、拿揉、掐揉等。揉法是小儿推拿的主要手法之一,广泛地用于各种小儿常见病的治疗。运用中,应注意手法的补泻作用,特别是旋转方向对补泻的影响。揉法是常用的保健推拿手法之一。推法操作用指、掌、或肘部在体表作缓慢地单方向直线推动。要领压力要平稳适中,不可过重或过轻,应保持明显摩擦感。推动应单方向,线路要平直,不可偏歪;速度要缓慢均匀,不可过快。施术时需借用介质,以润滑保护皮肤,防止推破皮肤。推法临床运用推法平稳着实,是临床常用手法之一,适用于全身各部。作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舒筋缓急,调和营卫,宽胸理气,健运脾胃。应用对外感头痛、发热、项强、肌肉痉挛、肢节肿痛、风寒湿痹痛,脘腹胀满,胸胁胀痛,痛经、经闭及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等症,常用本法治疗。推法是小儿推拿儿法之一推法擦法操作用指、掌紧贴一定部位作快速的直线往返摩擦的手法,称为擦法。擦法温热之性较强,可用于全身各部。要领适当用力下压,要紧贴体表。被操作部位应充分暴露,在体表直接操作。擦动的速度宜快,线路尽可能拉长。在操作部位应涂擦介质。擦法临床运用作用温经通络、祛风除湿、行气活血、散瘀止痛、温中散寒、宽胸理气、温肾壮阳等。应用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急,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痉挛、肌肉萎缩、关节屈伸不利,以及脾肾阳虚所致的慢性腹泻、遗尿、阳痿、带下等症。一般用于治疗的结束阶段。擦法是保健常用的手法之一,如直擦腰府、横擦腰骶。摩法操作用掌面或指面贴附在体表作环形摩动的。常用的有指摩法和掌摩法。要领肩、肘、腕关节放松,肘关节微屈,指面或掌面自然着力,不可用力下压。操法时平稳均匀、缓和协调,每分钟频率120次左右。摩法与揉法都是环形操作,应注意区别摩法操作时不带动皮下组织;揉法要吸定于一定部位,并带动该部位的皮下组织。临床中应用中,两者可结合起来操作,摩中带揉,揉中兼摩,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变化。摩法临床运用摩法轻柔缓和,刺激量较小,适用于全身各部。常用于胸腹,胁肋及颜面部。作用和中理气,消积导滞,疏肝解郁,活血消肿,散瘀止痛等。应用对脘腹胀痛、食积胀满、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肝郁气滞、胸胁迸伤及软组织损伤等症,摩法是小儿推拿八法之一,临床使用根据摩动的顺、逆时针方向决定其补泻。摩法是保健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如摩腹可用于消化系统的保健。搓法操作用双手掌面挟住肢体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的上下盘旋搓揉。要领两手用力要对称,不宜太重,以带动肢体旋转为度。搓动的速度要快,在肢体的移动要缓慢,操作柔和、均匀、连续不断。临床运用本法轻快柔和,舒适放松,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尤以上肢最为常用。作用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疏肝理气,消除疲劳。应用常用于治疗腰背疼痛,胁肋胀痛及四肢筋肉酸、麻、胀、痛、乏力、肌肉萎缩等症。本法常与抖法、捻法一起用于四肢治疗的结束阶段,特别是上肢部。抖法操作以手握住肢体远端,做连续的小幅度抖动。要领被抖动的肢体要放松。握持部位应在腕关节或踝关节上方,握持力度不宜太大,应松紧适度。抖动时应适度牵拉被操作肢体,使之相对伸直,便于抖动的传导。但拉力不宜太大。抖动的幅度小,速度要快。操作要连续不断。抖法临床运用抖法轻快柔和,适用于四肢、腰部,以上肢最为常用。作用调和气血、舒筋活络、缓解痉挛、滑利关节。应用常用于治疗肩、肘部疾病引起的疼痛、功能障碍及腰腿痛等疾患。本法是临床常用辅助手法,多与搓法、捻法一起用于四肢部治疗的结束阶段。用于特定治疗目的时,可与拔伸法组成拉抖和牵抖的复合手法。拉抖法多用于治疗肩周炎,常配合肩关节的摇法;牵抖法多用于腰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等。振法操作以指或掌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作高频率、小幅度振动的手法,称为振法。可分为指振法和掌振法。要领指、掌自然着力,不可用力下压。前臂静止性收缩发力,不应出现主动地按压或摆动。操作时,注意力应集中于指端、掌下。震动幅度小,频率高,每分钟约650次左右。临床运用振法是内功推拿流派的代表手法之一,在局部会产生温热、疏松的效应。作用温中散寒、理气和中、消食导滞、疏肝解郁、行气活血、祛瘀镇痛应用常用于治疗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脘腹疼痛、中气下陷、痛经、胸胁腰背扭挫伤等疾病。按法操作以指、掌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按而留之。要领选取部位或穴位要准确,用力方向应尽可能垂直于体表。发力、撤力都应缓慢进行,不可变化太快。力度的大小一般以局部有得气感为度,并根据病情维持最大力度13分钟。用力应平稳、持久,不可偏歪、移动。手法的刺激量和时间应根据受术者的体质、病情、耐受力等情况灵活掌握。按法临床运用按法是最古老的推拿治疗手法之一,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很多关于按法的使用记载。按法的刺激量较强,常作为重点治疗手法用于全身各部。作用活血止痛、疏通经络、开通闭塞、散寒止痛、解痉散结、矫正畸形应用常用于治疗胃痛、腹痛、胸痹、头痛、痛经、肢休酸痛麻木、急慢性软组织损伤、肌痉挛、功能性脊柱侧弯及后突畸形等证。点法操作用指峰或屈指后的指间关节突起着力于一定穴位或部位,用力按压。要领点取部位、穴位要准确。压力方向尽可能垂直于体表。用力应平稳、持久,不可偏歪、移动。发力、撤力都应缓慢进行,不可变化太快。力度的大小一般以局部有得气感为度,并根据病情维持最大力度13分钟,不可久点。手法的刺激量和时间应根据受术者的体质、病情、耐受力等情况灵活掌握。点法与按法的操作及要领相似,区别在于点法作用面积小,刺激量大,感应强。点法临床运用点法接触面积小、刺激量大,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经络穴位。作用具有解痉止痛,开通闭塞,舒筋活络,补泻经气,调整脏腑功能。应用常用于治疗头痛、胸痛、胃脘痛、腹痛、齿痛、急慢性扭挫伤痛、半身不遂等各种病症。由于点法刺激力强,是常用的中医急救手法之一,但不宜多用、久用。应用中,应随时观察病人的反应,以防刺激太过,发生损伤。常与揉法组成点揉的复合手法。拿法操作用拇指和其余手指相对用力,以前臂发力,带动腕关节,做提拿或对称挤捏。要领拿取部位、穴位要准确。操作时拇指与食、中指或与其余四指应对称用力,指间关节不宜弯曲。提拿的动作应缓和而连贯,不可突然用力,做到活而有力,重而不滞。用于急救而拿取某些穴位时,应缓慢用力、对称挤压,以酸胀感为度,而不必“捏而提起”,如拿合谷、拿内关。拿法临床运用拿法是推拿常用的手法之一,适用于颈项、肩背、四肢。作用祛风散寒、开窍止痛、舒筋通络、缓解痉挛应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项强、四肢关节及肌肉酸痛,筋肉挛急等症。拿法因其刺激较强,常与揉法组成拿揉的复合手法,如颈项部的拿揉风池穴、肩背部治疗的拿揉肩井穴。拿法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以三指拿法应用较多,如小儿推拿的总收法“拿肩井穴”。捏法操作用拇指与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捏住一定部位的皮肉,做连续捻转挤捏。要领及注意事项挤捏的力量不宜太大,以带动皮肉转动为度。用力对称、平稳、均匀、柔和,不可生硬死板。捻转的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律性,不可断断续续或跳跃。捏法临床运用本法轻快柔和,多用于头部、颈项、四肢及背脊部。作用舒筋通络,行气活血。应用常用于治疗头痛、口眼歪斜、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软组织损伤等证。本法是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尤其是用于脊柱部位的“捏脊法”,广泛地用于小儿消化道疾患的治疗及小儿保健。捻法操作用手指捏住一定部位,以掌指关节的活动为主,作快速捻转搓揉。要领手指对称着力,不能捏得太紧。捻动时要轻快灵活,不可呆滞。在局部的移动要缓慢、连贯。临床运用捻法轻快柔和,适用于四肢小关节。作用理筋通络、滑利关节、消肿止痛。应用常配合其他手法用于治疗指(趾)间关节酸痛、肿胀、肌健僵硬、萎缩、关节屈伸不利等症。拍法操作以虚掌或拍子在体表进行拍打。要领腕关节应充分放松,在前臂的带动下协调活动。操作中,应保持虚掌不变,平整地拍击体表,可及清脆的空气暴鸣声。拍击的动作要均匀、灵活、连贯、快起快落,不可在操作部位出现停顿,以免影响振荡效应。拍击的刺激量应根据受术者的体质、病情及耐受力而灵活掌握。拍法临床运用拍法轻快柔和,是临床常用的辅助手法,适用于腰背及四肢。作用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振奋阳气、缓解痉挛,消除疲乏应用常配合其他手法用于治疗风湿酸痛,各种劳损,局部感觉迟钝及肌肉痉挛等病证。拍法因其兴奋、放松作用,常用于治疗的整理结束阶段。拍法是常用的保健推拿手法之一,多用于腰背及四肢保健。击法操作以指端、掌侧、拳背及特制的工具在体表有节律的击打。要领腕关节应充分放松,活动要连续、协调,接触面应平整。击打的动作要均匀、灵活、连贯、快起快落,不可在操作部位出现停顿,以免影响振荡效应。击打时应避开骨性突起部位。击法和拍法动作相似,不同的是拍法以虚掌拍击、击法以实体击打,击法的刺激量强于拍法。根据受术者的体质、病情及耐受力而灵活掌握其刺激量临床运用作用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缓解痉挛,祛瘀止痛,兴奋元阳。应用对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软组织损伤,下肢麻木,局部陈伤劳损、感觉障碍,筋肉痉挛或头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治疗。击法是常用的保健推拿手法。摇法操作以两手分别固定关节的远近端或同时固定一端,以关节的近端为中心,做环转活动。要领被操作的关节应充分放松。必要时可先用揉法、滚法、拿揉、按揉等方法在局部放松。环转的速度应缓慢,幅度可由小逐渐增大。环转的方向及其幅度应在被操作关节的生理许可范围内,同时要参照病理受限情况。用力平稳,要因势利导,适可而止,切忌使用暴力。在应用时,要诊断明确,对年老体弱者慎用。对关节畸形或关节本身有病变者,如关节结核,肿瘤、化脓性关节炎、颈椎齿状突发育不全等一律禁用。临床运用摇法从容和缓,常用于四肢关节、颈项及腰部。作用疏经通络、缓解痉挛、滑利关节、分解粘连。应用常用于治疗痹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运动功能障碍等症,临床常用的操作有摇法摇法摇法扳法操作以两手分别扶住关节的远、近端,或同时固定远端,缓慢地将关节被动屈伸或旋转至最大限度,即手下明显感觉阻力较大时,给予一个快速的、小幅度的错动。要领术者沉肩、垂肘、选择稳定的档势。被操作的关节一定要充分放松,最好先在关节处使用放松类手法,必要时可先点按、弹拨,以解痉止痛。关节的被动屈伸或旋转一定要缓和、平稳,并注意手下的感觉,以准确地判断扳动的时机。板动应幅度小、速度快、因势利导,不能超越关节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更不能使用暴力,以免导致不良后果。扳法在临床应用时,一定要辨证准确。对关节、脊柱僵硬、强直、畸形,以及骨与关节结核、肿瘤等组织有病变者,一律禁用。扳法应用成功后,可听到清脆的“弹响声”,但“弹响声”不是手法成功的唯一标志,故在临床使用时,不可追求“弹响声”,以免发生意外损伤。扳法临床运用扳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多用脊柱及四肢关节。作用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应用常用于治疗脊柱小关节错缝、脊柱侧弯等生理曲度异常、软组织粘连等病症。扳法扳法扳法拨伸法操作用手分别固定关节的远、近端,或两手同时固定关节的一端,由助手固定另一端。沿关节的纵轴缓缓牵拉,使之间距扩大。要领被操作关节要充分放松。拨伸的动作要平稳而柔和,用力要均匀而持续。拨伸力量由小到大,不可突然发力、猛力牵拉。拨伸力量和时间以受术者的关节生理活动范围或耐受程度而定。临床运用拨伸法是临床常用手法,多用于脊柱及四肢关节部。作用舒筋活血、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理筋整复、矫正畸形。应用常用于治疗颈、腰椎疾病,四肢关节损伤而出现的功能障碍、粘连、挛缩、以及骨折、脱位、小关节错位等病症。拨伸法按摩异常情况的处理一晕推在推拿的过程中突然出现晕倒的现象。表现受力者突然头晕、恶心、面色苍白、神呆目定、四肢发凉、出冷汗,甚至晕倒。原因紧张过度、体虚、疲劳、过饥饱、手法过重、操作时间过长等、处理停止手法的操作,嘱患者平卧,饮开水。严重者掐人中、拿肩井、按足三里,针刺。更重者立即送当地医院急救。皮下出血概念局部皮肤红肿、青紫或瘀斑现象。表现按摩处局部肿胀疼痛,继则青紫。原因手法过重。处理轻微不必处理,自行消退。肿胀疼痛剧烈,青紫面积大并影响功能活动时可先冷敷止血继则热敷或局部按揉,以促进局部瘀血消散和吸收。骨折概念按摩过程中出现身体某部位的骨头断裂。表现按摩部位疼痛剧烈,不能活动。原因按摩手法不当或超过病人生理的承受限度或耐受范围。处理及时固定,轻微时可以进行复位,严重时立即送医院骨科诊治。破皮概念擦法和推法时出现皮肤破损的现象。表现皮肤表面有擦伤、出血和破损。原因手法不当及未使用润滑剂。处理破损后立即在局部涂上聚维酮碘或其他的消毒药水,防止感染,避免在破损部位进行按摩操作。谢谢
下载积分: 6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20
页数: 61
大小: 2.53(MB)
-
简介:脊柱、骨盆骨折第六十六章第一、二节脊柱脊髓伤本次授课内容提要一、基础解剖二、伤因三、脊柱损伤类型四、临床表现五、诊断六、脊柱损伤病人的急救与搬运七、治疗八、合并脊髓损伤的类型和治疗一、基础解剖(一)、脊柱的解剖(二)、脊柱的作用(三)、相关结构单位及作用二、伤因(二)、直接暴力(一)、间接暴力(三)、肌肉牵拉力二、伤因(二)、直接暴力(一)、间接暴力(三)、肌肉牵拉力挥鞭损伤过伸损伤过伸损伤二、伤因(二)、直接暴力(一)、间接暴力(三)、肌肉牵拉力挥鞭损伤过伸损伤三、脊柱损伤类型骨折分类脊髓损伤分类特殊类型(一)、根据暴力的作用方向分类1、屈曲型2、过伸型3、垂直压缩型4、屈曲旋转型(二)、根据损伤的程度分类1、单纯压缩性骨折2、椎体骨折合并附件骨折3、椎体骨折脱位(三)根据骨折的稳定性“三柱理论”(四)、根据骨折的形态1压缩骨折2安全带骨折3爆裂骨折4骨折脱位5脱位6其他伸展型腰椎骨折、脱位以水平外力为主的屈曲腰椎骨折、脱位垂直和水平外力造成的腰椎骨折、脱位以水平外力为主的屈曲型腰椎附件骨折侧方水平外力为主造成的腰椎骨折脱位以水平外力为主的屈曲型颈椎骨折脱位屈曲型颈椎骨折脱位以水平外力为主的屈曲型颈椎骨折、脱位寰椎齿状突缺如,寰椎脱位寰椎脱位寰椎脱位正常颈椎侧位X线片所见正常颈椎斜位X线片所见椎体压缩性骨折轻度中度椎体压缩骨折重度椎体压缩骨折重度脊突骨折颈椎脊突骨折颈椎脱位小关节绞锁三、脊柱损伤类型骨折分类脊髓损伤分类特殊类型脊髓损伤的类型1、脊髓震荡2、脊髓受压3、脊髓挫伤与出血4、脊髓断裂5、马尾神经损伤三、脊柱损伤类型骨折分类脊髓损伤分类特殊类型特殊类型的脊柱损伤1、幸运骨折2、无影像学异常的损伤3、上升性脊髓损伤四、临床表现因损伤的部位、程度、范围、及个体差异不同,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有相当大的差别,应仔细诊断,防止漏诊、误诊。(一)、颈椎骨折临床表现1、颈部疼痛,不敢活动,常用双手扶住头部。2、颈部不稳感,不敢抬头和站立。3、合并附件骨折者,压痛点明显,单纯椎体压缩骨折,轴向叩击痛阳性。4、合并脊髓损伤者,出现神经损害的体征。(二)、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表现1、腰背部疼痛,翻身困难,轻症患者尚可走路。2、成角畸形严重者,可见脊柱后突,合并附件骨折者,压痛点明显,伴局部血肿。3、轴向叩击痛阳性。4、合并脊髓损伤者,出现神经损害的体征。五、诊断1、有无骨折2、骨折的分类3、有无神经损伤4、有无伴随伤5、是否为多发伤五、诊断(一)、详细询问病史(二)、仔细查体(三)、影像学诊断1、受伤机制2、损伤程度3、伤后治疗情况4、受伤与此次发病间隔5、伤后症状变化五、诊断(一)、详细询问病史(二)、仔细查体(三)、影像学诊断1、X线2、CT3、MRI4、椎管造影椎体单纯压缩骨折屈曲型损伤椎骨骨折伴脱位压缩性骨折颈椎脱位齿状突骨折过屈性齿状突颈部骨折,齿状突和寰椎移向前下方。颈椎3、4脱位胸椎盲管伤金属异物停留于椎管内五、诊断(一)、详细询问病史(二)、仔细查体(三)、影像学诊断1、X线2、CT3、MRI4、椎管造影腰2椎体爆裂骨折伴脱位五、诊断(一)、详细询问病史(二)、仔细查体(三)、影像学诊断1、X线2、CT3、MRI4、椎管造影第六、七颈椎滑脱严重颈椎外伤后第六、七颈椎滑脱,第七颈椎椎体后移压迫颈髓第十二胸椎过屈性创伤1后纵韧带断裂;2椎前血肿;3第十一、十二胸椎椎间盘破裂;4脊髓断裂六、脊柱损伤病人的急救与搬运现场救护急诊室救治正确搬运√√脊柱骨折病人搬运法(一)、颈椎损伤的治疗七、治疗稳定型损伤的治疗不稳定型损伤的治疗(一)、颈椎损伤的治疗七、治疗稳定型损伤的治疗不稳定型损伤的治疗1、颅骨牵引2、外固定3、手术治疗HALO氏架固定颈椎骨折前路固定器材颈前路ION钢板内固定(二)、胸腰椎损伤的治疗七、治疗稳定型损伤的治疗不稳定型损伤的治疗腰背肌功能锻炼(二)、胸腰椎损伤的治疗七、治疗稳定型损伤的治疗不稳定型损伤的治疗手术胸腰椎鲁氏棒内固定DICK钉系统八、合并脊髓损伤的类型和治疗(一)、脊髓损伤的类型1、脊髓震荡2、脊髓受压3、脊髓挫伤与出血4、脊髓断裂5、马尾神经损伤二脊髓损伤的表现1、脊髓损伤脊髓震荡伤、脊髓部分伤、脊髓断裂伤在脊髓休克期间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呈弛缓性瘫痪;运动、反射、括约肌功能丧失;感觉丧失,24周后逐渐演变成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性椎体束征。2、脊髓圆锥损伤会阴部皮肤鞍状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丧失;大小便不能控制;性功能障碍;两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仍保留正常3、马尾神经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有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括约肌功能丧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没有病理性椎体束征(三)、治疗1、非手术治疗(1)、制动或卧硬板床。(2)、脱水治疗。(3)、激素治疗。(4)、高压氧治疗。(5)、康复治疗。(6)、防治并发症。2、手术治疗(1)目的减压解除压迫。松解粘连。重建稳定性。清除毒性代谢产物。预防各种并发症。(2)、指征及方法脊柱骨折、脱位有关节突交锁者脊柱骨折复位不满意,仍有脊柱不稳定因素存在者影像显示有碎骨块凸出至椎管内压迫脊髓者截瘫平面不断上升,提示椎管内有活动出血者3、常见并发症及防治1、呼吸衰竭与肺部感染2、泌尿生殖道的感染和结石3、褥疮4、体温失调5、营养不良小结一、脊柱损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二、脊柱损伤的急救与搬运。三、脊柱损伤的治疗原则。
下载积分: 6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20
页数: 76
大小: 3.77(MB)
-
简介:1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高歌军江苏省中医院放射科2强直性脊柱炎的演变1895年类风湿关节炎1958年类风湿脊柱炎、中心型类风湿变形性脊柱炎、骨化性骨盆脊柱炎发现RF后血清阴性关节炎1963年美国风湿病学会选用强直性脊柱炎1982年希氏内科学正式提出强直性脊柱炎不同于类风湿关节炎,是独立疾病3病因和流行病学遗传因素HLAB27密切相关环境因素多种细菌、衣、支原体感染内分泌因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受损免疫因素TH1、TH2、白介素8等异常AS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产生的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4病因和流行病学患病率00114,中国03,约500万人发病年龄1535岁,8岁前和40岁后少见性别分布男女≈1041致残率高约13患者失去工作能力患病头十年是功能保持的关键首诊到确诊平均晚6年没有误诊的类风湿,没有不误诊的强柱5关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正常人HLAB27阳性率45正常人HLAB27阳性者患AS1020正常人HLAB27阴性者患AS10AS患者HLAB27阳性率85�不能认为B27阳性者必定发生AS不能认为B27阴性者必定不会发生AS更不能认为B27阳性就是AS6AS易累及的部位骨中轴骨大关节附着点骨外眼心肺神经肾脏7疾病进展的特点骶髂关节90胸腰段5颈椎3其他8中轴骨关节表现附着点炎炎症侵蚀骨化再侵蚀再骨化脊椎椎体角炎硬化侵蚀方椎骨桥关节炎肌腱附着处骨化关节囊骨化关节软骨内骨化9强直性脊柱炎结局明月不能看,香枕摆一边有金不能拾,马桶骑跨站10什么时候怀疑患者患了强柱炎性下腰痛起病年龄40岁隐袭起病持续3个月以上晨僵,(夜间痛略明显)活动后减轻家族史具备以上至少4条对AS诊断敏感性950骨外表现12AS纽约修订诊断标准13影像学表现骶髂关节表现脊柱表现外周关节表现14骶髂关节表现15骶髂关节X线表现16骶髂关节CT表现17骶髂关节CT表现18骶髂关节MR表现19骶髂关节表现分级0级“正常”,(未见异常表现)1级可疑病变,关节间隙模糊2级关节面糜烂,侵蚀、硬化,间隙无改变3级为中度或进展性关节炎,间隙“”增宽“”、狭窄或部分强直4级完全性关节骨性强直2021MR表现及优势骨髓水肿脂肪沉积骨质破坏骨性强直22骨髓水肿和脂肪沉积23骨质破坏24骨性强直25脊柱前、后纵韧带起止点炎和骨炎椎间盘炎骨突关节、肋椎关节炎棘突旁肌腱韧带起止点炎26前、后纵韧带起止点炎又称ROMANUS病变发生在椎体前后缘上下角急性期水肿慢性期脂肪沉积亮角征方椎2728ROMANUS病变2954岁男性3031椎间盘炎又称ERSSON病灶表现为“椎间盘椎体单位”信号异常急性期水肿,侵蚀慢性期脂肪沉积32ERSSON病灶33ERSSON病灶伴发骨折3435骨突关节炎36外周关节表现37外周关节表现38外周关节表现39鉴别诊断40银屑病关节炎可累及中轴骨(38)和四肢骨胸腰段脊柱多见,非边缘性巨大韧带骨赘较少累及骨突关节骶髂关节双侧或单侧受累,单侧骶髂关节硬化为特征41银屑病关节炎42银屑病关节炎43银屑病关节炎44银屑病关节炎45银屑病关节炎46反应性关节炎(RITER’S综合征)无菌性关节炎出现在临床症状14周后四肢关节非对称少关节炎,通常单侧中轴骨与银屑病类似,骨突关节少见骶髂关节早期510,进展期4060影像表现与银屑病类似47REITER’S综合征巩膜炎、尿道炎或肠道感染是重要线索48肠病性关节炎与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S密切相关可累及中轴和四肢关节四肢关节少关节炎症,一过性,非对称性,游走性中轴关节骶髂关节(2024)脊柱炎(712)影像表现与强制性脊柱炎非常相似49肠病性关节炎50SAPHO综合征滑膜炎、痤疮、脓疱疮、骨肥厚、骨髓炎遗传易感因素基础上,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发病率110000,与SPA、PSA、RA、HLS27关系不明早期骨关节局限性硬化、侵蚀、水肿晚期弥漫性骨膜肥厚和骨炎,胸肋锁骨肥厚症51SAPHO综合征52SAPHO综合征53SAPHO综合征54SAPHO综合征55其他鉴别诊断类风湿关节炎DISH感染性关节炎MODIC改变56类风湿关节炎57DISH58椎体终板MODIC改变(退变)59Ⅰ型60Ⅱ型61Ⅲ型62小结骨髓水肿,骨增生,侵蚀和硬化是SPA主要影像表现,多模态影像技术可以充分观察不同时期炎症反应及其进展。MR技术对SPA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有重要价值,放射科医生应当了解影像表现得病理生理基础,分类、分级标准。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要密切结合临床和患者体征。63感谢学会和高邮中医院的精心安排感谢各位领导、来宾的认真倾听64
下载积分: 6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20
页数: 64
大小: 7.19(MB)
-
简介:四肢刮拭选择正确体位让患者采用仰靠坐位或仰卧在刮痧床上,双上肢自然放于身体两侧,暴露上肢的皮肤,并用热毛巾擦拭清洁局部。涂介质将刮痧介质均匀的涂在上肢内外两侧的皮肤上。用刮痧板的平面迅速而均匀摩擦要刮的皮肤,以顾客感到局部有热感为度。刮外侧三条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刮内侧三条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上肢图247刮大肠经图248刮三焦经图249刮小肠经上肢外侧三条阳经刮痧上肢内侧三条阴经刮痧图250刮肺经图251刮心包经图252刮心经重点穴位手太阴肺经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太渊第1腕横纹上,桡动脉桡测凹陷中手厥阴心包经曲泽肘横纹中央,两筋之间大陵腕横纹中央两筋之间手少阴心经少海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之间的凹陷处神门腕横纹上,尺侧腕肌腱的桡侧主治刮肺经止咳,平喘、祛痰利咽刮心包经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失眠刮心经心痛、咽干、口渴、肋间痛、心烦大肠经腹痛肠鸣,食指疼痛,下牙痛三焦经耳聋、目赤肿痛、偏头痛小肠经小腹作痛、耳聋、肩臂疼痛刮肩井穴刮曲池穴刮外关穴上肢特殊穴位刮痧图253刮肩井穴图254刮曲池穴图255刮外关穴注意事项1、皮下有不明原因的色块,感染病灶,皮肤破溃2、若出现水肿现象时应从下向上刮拭3、上肢急性骨关节创伤,痤疮之处不宜刮痧,但在康复期可做保健刮痧促进康复选择正确体位让顾客采用站位或俯卧在刮痧床上,暴露下肢的皮肤,并用热毛巾擦拭清洁局部。涂介质将刮痧介质均匀的涂在下肢内外两侧的皮肤上。用刮痧板的平面迅速而均匀摩擦要刮的皮肤,以顾客感到局部有热感为度。刮外侧三条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刮内侧三条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下肢胃经髀关膝关节外侧足三里胫骨外侧二足趾处,重刮1520次胆经环跳风市阳陵泉足四趾处,重刮1520次膀胱经承扶殷门委中承山足小趾处,重刮1520次脾经箕门血海阴陵泉三阴交足大趾内侧,重刮1520次肝经脾经后面足大趾外侧,重刮1520次肾经腹股沟内侧涌泉,重刮1520次重点穴位足三里胃经合穴,强身健体血海穴健脾和胃、调经止痛、月经不调、闭经、胃痛、膝肿、乳痛均有效果,按揉刮1520次委中穴膀胱经合穴,清热利湿、疏经利节(点压、按揉、直线刮或拍击法)阳陵泉胆经的合穴,清泄肝胆、疏筋利节三阴交脾经、肝经、肾经交会之所,统调足三阴亚健康状态的刮痧调理一、疲劳中医认为疲劳与五脏失调密切相关,如腰腿酸软多与肾相关,气短乏力多与肺相关,不耐劳多与肝相关,神疲多与心相关,肢体疲劳多与脾相关。因而治疗亚健康疲劳应以调节五脏为关键A、刮头部1以百会穴为起点分别向四神聪方向轻刮,每一方向刮拭10~20次,也可用梳刮法以百会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刮拭。2以刮痧板的一个角点压按揉百会、太阳、天柱穴,每穴按揉1~3分钟。3用直线刮法自风府穴至身柱穴刮10~20次,重点刮拭大椎穴。4用弧线刮法刮拭颈部侧面的胆经,从风池穴刮至肩井穴,每侧刮拭20~30次。B、刮背部用直线法刮拭脊柱两侧的膀胱经,重点刮拭心俞、脾俞、胃俞、肾俞,每一侧刮拭10~20次C、刮四肢1用直线法刮拭前臂外侧大肠循行区域,合谷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可以用些压法、按揉法。2用直线法刮拭心包经的内关穴,然后刮拭小腿外侧胃经的足三里穴、脾经的血海穴、三阴交穴,每侧刮拭10~20次。二、失眠中医将失眠归于“不寐”、“不得眠”的范围,认为多由七情所伤,即恼怒、悲恐、忧思等而致心肾不交、肝郁化火导致。刮痧可以养心安神、疏肝解郁、放松身心,从而改善失眠。A、刮头颈部1用双板从额头中部分别向左右两侧发际头维方向刮拭,用轻手法刮拭10~20次,用角点压、按揉神庭、印堂、鱼腰、头维等穴位。2从太阳穴绕到耳上再向头侧后部乳突和风池方向刮拭,每一侧刮拭10~20次。3以百会穴为起点分别向四神聪方向刮拭,每一方向刮拭10~20次。4用刮痧板的角点压按揉风池穴、安眠穴等。B、刮背部1用直线法刮拭脊柱正中线督脉循行区域,从大椎穴刮至至阳穴10~20次。2用直线法刮拭大杼穴至膈俞,每侧刮20~30次,以出痧为宜。3刮拭神道、心俞穴。C、刮拭四肢1用直线法刮拭前臂内侧心经循行区域,每一侧刮拭10~20次,重点刮神门穴。2用直线法刮拭小腿内侧的脾经循行区域,从阴陵泉刮至三阴交,每一侧10~20次,点压按揉三阴交穴。三、颈肩酸痛中医认为颈肩酸痛是由于颈肩部气血瘀滞导致。刮痧疗法可以舒筋通络,活血化淤,增进局部新陈代谢,使本来僵硬的肌肉放松,调整亚健康状态。A、刮颈肩部1用直线刮法刮拭督脉,从风府穴到大椎穴,刮膀胱经,从玉枕、天柱到大杼、风门,从后发际上,棘突双侧分别由上向下刮拭,每一侧刮15~20次。2用弧线刮法刮拭足少阳胆经,由风池及乳突根部从上向下,经过肩井,刮向肩端,每侧刮15~20次。B、刮背部用直线刮法刮拭膀胱经,从玉枕经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到厥阴俞。刮拭肩中俞、天醪至膏盲、天宗,每侧刮15~20次。C、刮四肢1沿手阳明大肠经,从肩髃过曲池到合谷,刮15~20次。点压按揉合谷穴。2用直线刮法沿足阳明胃经循行线刮拭,从足三里到脚趾,每一侧刮15~20次。拍痧力度由轻到重,患者接受范围之内。高度距离臂弯1520CM手法四指并拢,微握施力部位指骨下13,掌骨上13注意事项1环境,体位、工具三大准备。2左手托肘部,先涂刮痧油,右手拍打。
下载积分: 6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20
页数: 26
大小: 2.99(MB)
-
简介:脊柱侧弯基础知识毛克亚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脊柱侧弯端椎中立椎稳定椎端椎EVENDVERTEBRAE侧弯的头端和尾端倾斜度最大的椎体中立椎NVNEUTRALVERTEBRAE主弯以下最靠近头侧的双侧椎弓根对称的椎体稳定椎SVSTABLEVERTEBRAE端椎下最靠近头侧被CSVL中间穿过的椎体脊柱侧弯COBB角测量上胸弯胸弯胸腰段腰段主弯侧弯脊柱侧弯顶椎中心顶椎中心确定方法正常椎体对角线交叉法楔变椎体中点交叉法脊柱侧弯顶椎偏移距离顶椎或者椎间隙中心与CSVL垂直距离(MM)CSVL上胸弯,胸弯C7PL胸腰段,腰弯脊柱侧弯顶椎偏移距离脊柱侧弯冠状面平衡CSVLC7PL偏移左右脊柱侧弯顶椎旋转NASHMOE椎体旋转分级0级双侧椎弓根对称1级凹侧椎弓根在椎体边缘2级凹侧椎弓根将要消失3级凹侧椎弓根消失4级凸侧椎弓根超过中线脊柱侧弯顶椎旋转凹侧椎弓根与椎体边缘重叠将要消失完全消失消失凸侧椎弓根0级椎弓根对称1级轻度移向中线2级移到233级接近中线4级超过中线脊柱侧弯顶椎旋转脊柱侧弯矢状面COBB测量脊柱侧弯矢状面COBB测量胸腰段后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脊柱侧弯矢状面平衡LENKE分型确定侧弯位置侧弯类型顶椎位置上胸弯T2T5PROXIMALTHACICPT胸弯T6T11MAINTHACICMT胸腰段T12L1THACOLUMBARTL腰弯L2L5LUMBARLLENKE分型结构弯和非结构弯站立位正位COBB≥25SIDEBENDINGCOBB≥25PTKYPHOSIS≥20TLKYPHOSIS≥20主弯最大的弯,通常结构性弯次弯其它弯,可以结构弯或非结构弯LENKE分型基本类型LENKE分型基本类型38214030494573862473824553066463221LENKE分型基本类型875654444037714058451504621902911LENKE分型修正1ABCCSVL腰弯顶椎凹侧椎弓根内缘到椎体外缘LENKE分型确定腰弯顶椎LENKE分型修正1ABCLENKE分型修正1ABCLENKE分型修正1ABCLENKE分型修正2矢状面N胸椎矢状面后凸角度(T5T12)(HYPO)40LENKE分型修正2矢状面N50254LENKE分型修正42种类型ABCNLENKE分型修正,其他情况LENKE分型病例163331444532333213LENKE分型病例2172329534536242637LENKE分型病例38740544637634584
下载积分: 6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20
页数: 30
大小: 1.19(MB)
-
简介:1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盲人医疗按摩技术操作规(试行)目录第一章概述一、按摩适应证二、按摩禁忌证三、按摩注意事项第二章常用手法操作规范一、按法二、摩法三、推法四、拿法五、扌衮法六、一指禅推法七、揉法八、点法九、捏法十、拨法十一、叩击法十二、擦法十三、搓法十四、抖法十五、振法十六、踩蹻法十七、摇法十八、拔伸法十九、屈伸法二十、扳法第三章常见疾病按摩手法技术操作规范第一节骨伤科疾病一、落枕二、项痹病(颈椎病)三、岔气四、胸椎小关节错缝(胸椎小关节紊乱)五、急性腰扭伤六、慢性腰肌劳损七、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3第一章概述一、按摩适应证1骨伤科疾病落枕、项痹病、岔气、胸椎小关节错缝、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痛病、骶髂关节损伤、肩凝症、肱骨外上髁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梨状肌综合征、膝痹病、踝关节扭伤、跟痛症等。2内科疾病胃脘痛、泄泻、便秘、胁痛、不寐、头痛、中风后遗症、面瘫病等。3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乳癖等。4儿科疾病小儿泄泻、疳积、便秘、咳嗽、夜啼、遗尿、能近怯远证、小儿肌性斜颈、桡骨头半脱位、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五迟等。二、按摩禁忌证1骨折、关节脱位、骨与关节结核、骨髓炎、严重骨质疏松症。2急性脊柱损伤或有脊髓症状诊断不明确者。3严重心、脑、肺、肾、肝等疾病。4恶性肿瘤。
下载积分: 9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20
页数: 90
大小: 0.22(MB)
-
简介:脊柱手术体位的摆放及护理要点内容提要手术体位安全护理脊柱手术常见入路及手术体位脊柱手术常见位体位摆放及护理要点概述手术体位是指术中患者的位式由患者的卧姿体位垫的使用手术床的操纵概述正确的手术体位,可获得良好的术野,防止神经、肢体等意外损伤的发生,缩短手术时间;反之,则可造成手术操作困难,可能导致重要器官的损伤、大出血或严重后果。因此,必须熟练掌握手术体位的摆放。手术体位安置的目的根据手术部位决定体位手术的安全进行避免因体位固定不当而发生的并发症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保证各种管道通畅体位摆放主要压迫点脊柱手术常规入路颈椎手术入路胸椎手术入路腰椎手术入路脊柱手术常规入路及体位颈椎手术入路前路手术体位仰卧位适用于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术式1颈椎间盘摘除CAGE植入前路钢板内固定2颈椎间盘摘除椎体次全切钛笼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3颈椎间盘摘除人工椎间盘植入前路钢板内固定脊柱手术常规入路及体位颈椎手术入路后路手术体位颈椎牵引体位适用于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1寰枢椎融合(侧块螺钉或椎弓根螺钉)2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减压内固定脊柱手术常规入路及体位胸椎手术入路前路手术体位侧卧位适用于胸椎结核、胸椎肿瘤脊柱手术常规入路及体位胸椎手术入路后路手术体位俯卧位适用于胸椎椎体活检、胸椎部分切除、胸椎前融合术、胸椎矫形和固定、脊髓肿瘤脊柱手术常规入路及体位腰椎手术入路前外侧入路手术体位侧卧位适用于单个腰椎椎体部分切除、腰椎结核、腰椎骶椎肿瘤脊柱手术常规入路及体位腰椎手术入路后路手术体位俯卧位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退变(突出狭窄滑脱)腰椎骨折、脊髓损伤术式1腰椎间盘摘除神经根阻滞2腰椎间盘摘除椎管扩大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3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4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管内占位切除椎管减压脊柱手术其他手术入路经口暴露C1C2经乳突下入路暴露C1侧块劈胸骨暴露颈胸联合部经腋窝暴露颈胸联合部和上胸椎肋横突切除暴露椎体侧块脊柱手术体位摆放的总体要求安全、舒适、无并发症;充分显露术野、便于医生操作;便于透视;固定牢固、不易移动;不影响呼吸循环功能;全面考虑患者的生理代偿功能脊柱手术体位用物俯卧垫分体可调记忆棉俯卧垫脊柱手术体位用物凝胶俯卧位头垫脊柱手术体位用物凝胶脚托脊柱手术体位用物凝胶拱形体位支撑垫脊柱手术体位用物头圈脊柱手术体位用物头钉脊柱手术体位用物头架及延长架脊柱手术体位用物手术床配件搁手架及搁手板骨盆固定架连接配件脊柱手术体位摆放颈仰卧位颈前入路仰卧位用物准备头圈脚托肩下体位垫布胶布脊柱手术体位摆放颈仰卧位颈仰卧位摆放前准备1下肢建立静脉通道2体位垫准备3全麻后做眼保护脊柱手术体位摆放颈仰卧位颈仰卧位摆放要点1头下垫头圈,肩下垫软枕,颈部过伸,柱型颈椎垫垫于颈下,两侧沙袋保护2宽胶布将肩部、手臂向下牵拉至手术床旁固定3双足踝垫脚拖防止足下垂4头架置于床尾放置污染。脊柱手术体位摆放颈仰卧位颈仰卧位摆放后检查1颈部、眼部、头部保护2双上肢是否处于功能位置紧贴身体两侧3各类管道连接稳定通畅、身下中单4贴负极板、约束固定、做好保暖脊柱手术体位摆放颈仰卧位颈仰卧位摆放注意事项1确保双上肢处于功能位置,避免神经受损2做好眼保护,防止角膜干燥,防止消毒剂入眼3因贴有胶布,术毕检查患者皮肤4保护好呼吸管路脊柱手术体位摆放颈牵引体位眼镜蛇体位即头颅牵引俯卧位,病人俯卧头高脚低,颈部屈曲并用头钉牵拉固定,最大限度的暴露病椎。因其呈眼镜蛇样故称眼镜蛇体位。脊柱手术体位摆放颈牵引体位颈后入路俯卧位(颈牵引体位)用物准备头钉、头架俯卧位垫凝胶脚托拱形体位垫宽胶布脊柱手术体位摆放颈牵引体位颈牵引体位摆放前准备1患者下肢建立静脉通道2做好眼睛保护3各管道连接稳定4体位垫的准备脊柱手术体位摆放颈牵引体位颈牵引体位摆放要点1轴线翻身,上身置于俯卧垫上,双膝垫脚托,胫骨前垫垫两大枕头,踝部背屈,足趾悬空。2托头,消毒后上头钉3头部屈曲(下颌与胸部间1520横指),手术床头高脚低1520脊柱手术体位摆放颈牵引体位4双髋双膝关节屈曲205双上肢用宽胶带固定于身体两侧脊柱手术体位摆放颈牵引体位颈牵引体位摆放后检查1俯卧时各受压部位情况2患者颜面部(眼部),避免消毒液烧伤3各管道护理4贴负极板、约束固定、做好保暖脊柱手术体位摆放颈牵引体位颈牵引体位摆放注意事项1切忌固定好头钉后再调节手术床2胸前电极压迫皮肤,最易忽视3注意轴线翻身4术后关注病人皮肤脊柱手术体位摆放俯卧位俯卧位是脊柱手术卧位的一种,是指病人腹面向下,头面部、胸腹部、下肢置于俯卧位专用物品上,该体位适用于脊柱后路手术。脊柱手术体位摆放俯卧位胸腰椎后路俯卧位用物准备凝胶俯卧头托俯卧位垫凝胶脚托大枕头脊柱手术体位摆放俯卧位胸腰椎俯卧位摆放前准备1于患者上肢建立静脉通道2做好眼保护3连接各项导联4俯卧垫的准备脊柱手术体位摆放俯卧位胸腰椎俯卧位摆放要点1麻醉医生、护士、手术医生同步进行2患者双上肢前伸,置于搁手板上,肩肘903头部置于俯卧头托上避免压迫眼睛4胸腹部置于俯卧位垫上且中部悬空5双髋双膝屈曲,胫骨下垫软枕,足趾悬空,双膝下垫软枕脊柱手术体位摆放俯卧位胸腰椎俯卧位摆放后检查1面部、眼睛是否受压(男性病人注意会阴部保护)2胸腹部悬空3骨隆突不受压4各导联连接、各类管道5约束固定、做好保暖6会阴部保护脊柱手术体位摆放俯卧位胸腰椎俯卧位摆放注意事项1患者肩平面与俯卧位垫肩平面保持水平胸腹部呈悬空状,保持胸腹部呼吸运动不受限制,同时避免因压迫下腔静脉,下腔静脉回流不畅而引起低血压;2双足部垫枕头,使踝关节自然弯曲下垂,防止足背过伸,引起足背神经拉伤。3较瘦弱者双膝下垫一小软垫,防上压伤膝关节部皮肤,男性患者,防止阴茎阴囊爱压。4眼睛要注意保护,每隔30分钟按摩眼眶一次;每一小时抬头一次。5术前调好手术床,便于透视(胸椎手术)脊柱手术体位摆放俯卧位胸腰椎俯卧位摆放注意事项谢谢谢谢
下载积分: 6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20
页数: 46
大小: 12.03(MB)
-
简介:1郑州市碧海云天休闲浴场农业路;南;政七街经三路2郑州市佰金翰饮食娱乐商务会馆中原中路与前进路西北角3郑州市北戴河商务洗浴酒店商城路;北;管城街紫荆山路4郑州市大江南洗浴商务会所京广南路与张魏砦路口向西约50米,路南5郑州市大浪淘沙洗浴)酒店未来路与未五路交叉口路东6郑州市大浪淘沙(原天鹅湖国际商务会馆)紫荆山路;东;东大街书院街7郑州市大浪淘沙农科路;南;政七街经三路8郑州市大浪淘沙未来路;西;金水路顺河路9郑州市大东海洗浴中心群办路与天明路东南角10郑州市大木桶浴足保健京广中路;东;中原东路康复后街11郑州市大海源水疗会所淮河西路;北;桐柏南路文化宫路12郑州东方王朝KTV淮河西路与工人路东南角13郑州市东海洗浴休闲会所宏图街;南;通泰路百福街14郑州市地中海岸健康会所纬四路;北;未来路中州大道15郑州市帝豪洗浴酒店南阳路;西;黄河路岗杜北街16郑州市富元足道黄河路与海滩街东南角17郑州市富田陇海会所淮北街;东;陇海中路汝河路18郑州市丰产洗浴丰产路与政七街西南角19郑州市华山洗浴华山路;东;岗坡路中原中路20郑州市华兴浴池西站路;南;西站北街西站东街21郑州市华夏良子传统保健文化路;西;黄河路任砦北街22郑州市海中金洗浴场红专路;北;文化路经七路45郑州市秦都足道城北路;南;紫荆山路城东路46郑州市清运洗浴桐柏南路;东;淮河西路宏河路47郑州市水沐年华洗浴红旗路;北;黄河北街文化路48郑州市水中天洗浴中原中路;北;秦岭路伏牛路49郑州市水木年华商务会所淮河东路与京广中路交叉口,路东50郑州市水上人间秦岭路;东;棉纺西路建设西路51郑州市水晶宫商务会馆大学中路;东;淮河东路政通路52郑州市水晶宫水疗会馆城北路;南;城东路紫荆山路53郑州市水立方商务酒店红旗路;北;经二路经一路54郑州市山里人足疗经三路;东;丰产路红专路55郑州市世纪天都洗浴华山路;东;颖河路陇海西路56郑州市手足情推拿按摩经七路;东;纬三路纬一路57郑州市深海湾洗浴秦岭路;东;颖河路陇海西路58郑州市天水聚休闲洗浴嵩山南路;西;航海西路长江路59郑州市铜锣弯洗浴沙口路;西;农业路黄河路60郑州市淘金水城东三街;东;红专路红旗路61郑州市万水千山洗浴二七路;西;金水路市民新村北街(金水河南岸)62郑州市未来锦江洗浴广场纬四路;北;未来路中州大道63郑州市威尼斯水城天明路;东;农业路红专路64郑州市皖溪沙洗浴南阳路;西;东二街黄河路65郑州市勿忘我洗浴中心铁英街;西;幸福路陇海中路66郑州市新喜悦登南阳路;西;北仓北里北仓中街(蛋仓院内)
下载积分: 5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20
页数: 4
大小: 0.04(MB)
-
下载积分: 3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20
页数: 1
大小: 0.33(MB)
-
简介:风寒感冒穴位按摩、及食寒感冒穴位按摩、及食疗法风寒感冒是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症状可、肺气失宣所致。症状可见恶寒重、寒重、发热轻发热轻、无汗、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热饮、苔薄白。治法、苔薄白。治法应以辛温解表辛温解表为主。常主。常选用麻黄、用麻黄、荆芥、防芥、防风、苏叶等解表散寒叶等解表散寒药。代表方。代表方剂为剂为葱豉葱豉汤、、荆防败毒散。服中成毒散。服中成药可选用感冒清用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正柴胡饮冲剂、感冒、感冒软胶囊胶囊、川芎茶、川芎茶调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药后可喝些后可喝些热粥或粥或热汤热汤,微微出汗,以助,微微出汗,以助药力驱散风寒。患寒。患风寒感冒也可服用寒感冒也可服用验方葱白方葱白5节、淡豆豉、淡豆豉9克、生姜克、生姜3片,水煎服片,水煎服,日一次;或生姜,日一次;或生姜30克、克、红糖30克,煎克,煎汤分三次服用。分三次服用。治疗风疗风寒感冒的关寒感冒的关键就是需要出点汗(中医称辛温解表),有很多方法的,包就是需要出点汗(中医称辛温解表),有很多方法的,包括桑拿、用括桑拿、用热水泡脚(最好加点酒)、盖上两水泡脚(最好加点酒)、盖上两层被子、喝姜糖水、喝姜粥等等。被子、喝姜糖水、喝姜粥等等。风寒感冒主治方是桂枝感冒主治方是桂枝汤,伤寒论首方,也称和首方,也称和剂之王(麻黄之王(麻黄汤也主治也主治风寒感冒,但在寒感冒,但在南方慎用)。南方慎用)。总结总结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风寒感冒按摩穴位寒感冒按摩穴位治则疏疏风散寒、解表宣肺散寒、解表宣肺取穴取穴风府、府、风池、大椎、池、大椎、风门风门、太阳、太阳操法医者先用砭椎或砭板角推患者操法医者先用砭椎或砭板角推患者风府36次,接着按次,接着按压揉大椎穴和揉大椎穴和风门穴36次,然后用砭板角按揉太阳穴、,次,然后用砭板角按揉太阳穴、,风池穴各池穴各36次。次。正坐低正坐低头,在督脉上,,在督脉上,颈后部隆起最高后部隆起最高处且能屈伸且能屈伸转动转动的为第7颈椎棘突,在椎棘突,在其下方凹陷其下方凹陷处取穴。取穴。风门风门定位在背部,足太阳膀胱定位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上于第上于第2胸椎棘突下,自正中胸椎棘突下,自正中线向左右两向左右两侧用食用食指、中指并指、中指并拢比二横比二横处取穴。取穴。太阳太阳
下载积分: 6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20
页数: 9
大小: 0.39(MB)
-
简介:脊柱裂-脊膜膨出-脊髓拴系脊柱裂-脊膜膨出-脊髓拴系
下载积分: 3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20
页数: 1
大小: 0.0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