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本文研究工作的目的在于研制用于人工血管的新型聚合物材料。实验研究以聚丙烯酰胺为柔性主链,肝素分子为刚性介晶基元,二胺为柔性间隔基,设计并制备了胆甾型侧链高分子液晶,偏光显微镜观察证实该液晶表现为胆甾型液晶的指纹状、油滴、织状特点分子排列和平行走向的消光条纹结构,采用示差扫描量热分析对其液晶表现温度范围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室温25℃到1369℃,该物质呈现出液晶态;为改善聚醚氨酯的血液相容性,对其进行了表面肝素化,接枝采用二胺做为空间臂以维持肝素的正常构象,随后再与制备的高分子液晶进行共混,制备出一类具有表面微相分离结构的液晶复合膜材料。聚醚氨酯的改性首先是在碱性条件下通过对其进行皂化水解,在表面引入活性羧基,在此基础上接枝二胺空间臂,测定接枝后的表面氨基浓度,并考察PH值、温度、时间、活化剂用量对表面氨基接枝量的影响,经过正交实验研究得到胺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5,胺化时间=3小时,EDAC浓度为10%,EDAC活化时间为15分钟,胺化反应温度=0℃,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得到肝素化的实验条件确定为PH5,EDAC浓度14%,EDAC活化时间3小时,肝素加入量为08%,温度0℃,肝素化反应时间3小时。本研究还对改性后的材料的的结构进行了红外表征,结果表明肝素介晶基元通过柔性间隔基与聚丙烯酰胺主链,以酰胺键的形式相连接;空间臂二胺和肝素也通过酰胺键成功地接枝到了聚醚氨酯表面,肝素接枝稳定性实验表明在中性和酸性环境中的肝素与基材结合牢固,而碱性条件下易脱离。本文对液晶共混改性聚醚氨酯复合膜进行血液相容性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改性的聚醚氨酯的抗凝血性能得提高,而与液晶按一定比例共混后可以进一步改善复合膜的抗凝血性能。动态凝血试验表明液晶含量达到40%时,能够达到最佳抗凝血效果;体外溶血试验表明6种材料溶血率都在5%以下,其中空白PEU膜的溶血率为356%,液晶含量在40%时,溶血率最低为0088%;APTT和PT试验表明最终液晶共混聚醚氨酯薄膜的APTT值和PT值分别比空白对照样品的值提高了60%和85%。试验结果显示,该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抗凝血性能和增强的力学性能,制备工艺简单,反应条件温和,便于工业化生产并具有产业化前景。
下载积分: 5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19
页数: 62
大小: 5.95(MB)
-
简介:痔的治疗在于减轻消除主要症状而非根治。有症状的痔80%以上可经非手术疗法消除症状,因而非手术疗法在痔的治疗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开发治疗痔疮的药是非常必要的。1消痔栓的制备工艺研究消痔栓中的七味药均为植物药,大黄作为君药,采用渗漉法提取其主要有效成分。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以大黄素的含量为指标,对影响渗漉法提取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考察。正交实验选用L93设计,四个因素分别为药材粒度A、乙醇浓度B、PH值C和乙醇用量D,优选最佳渗漉提取工艺。用HPLC法测定大黄素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ABCD,即药材粉碎成最粗粉,用8倍药材体积的70%酸性乙醇PH3渗漉提取。收集5倍量渗漉液,冰片单独粉碎,其余药物混合粉碎成细粉,用热熔法制备栓剂。2消痔栓的质量标准研究对消痔栓的主要药味大黄、当归用薄层层析法进行定性鉴别,用HPLC法对方中主要药物大黄中大黄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以期建立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结果表明消痔栓中大黄素含量为0059MG/ML,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832%。3消痔栓的安全性实验研究为了评估消痔栓的安全性,对其进行了系列动物实验研究,其实验内容包括皮肤、直肠急性毒性试验、皮肤刺激性试验和皮肤过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消痔栓无皮肤、直肠急性毒性作用,无皮肤过敏反应,对皮肤无刺激性。4消痔栓的治疗效果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方法,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分别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7天后,显效率57%,有效率35%,无效率8%。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均未行特殊处理而自行缓解。结果表明消痔栓对痔病的治疗有较明确的疗效,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下载积分: 5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18
页数: 66
大小: 1.54(MB)
-
简介:聚丙烯酰胺系微球,就是以丙烯酰胺类单体的均聚物或共聚物为骨架的微球,以其亲水性、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及易于功能化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生物分离、血液净化、免疫诊断和药物缓释等生物医学领域。通常是利用悬浮聚合直接制备聚丙烯酰胺系微球,然而此反应难度较大,成本也较高。本文主要研究了通过两步法制备多孔聚丙烯酰胺系微球的方法用丙烯腈合成交联聚丙烯腈微球,把交联聚丙烯腈微球水解制得聚丙烯酰胺微球,聚丙烯酰胺微球再经过HOFMANN降解,得到交联聚乙烯胺微球。用丙烯腈通过悬浮聚合制备聚丙烯腈微球,然后把聚丙烯腈微球通过酸性水解制得一系列聚丙烯酰胺微球。红外FTIR、核磁NM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表明成功的合成了聚丙烯酰胺微球。扫描电镜SEM观察显示微球球形良好且具有内部多孔结构。微球的平衡含水量和溶胀率随交联度和致孔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在达到一个最大值4235%和7346%后开始下降。与传统的一步法制备的聚丙烯酰胺微球相比,两步法制备的聚丙烯酰胺微球具有更高的平衡含水量和溶胀率。聚丙烯酰胺微球的比表面积随交联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交联度为5%的时候达到最大值613M2G。用聚丙烯酰胺微球通过HOFMANN降解得到一系列聚乙烯胺微球。红外FTIR和核磁NMR测试表面成功的合成了聚乙烯胺微球。扫描电镜SEM观察显示微球的多孔结构并没有被水解过程破坏。聚乙烯胺微球的胺基含量随交联度和NNACLONNAOH的增加而增大,在交联度为3%和NNACLONNAOH比值为1的时候达到最大值158MMOLG然后开始下降。微球的平衡含水量和溶胀率变化趋势与氨基含量一致,最大值分别为9648%和52000%。用聚丙烯腈微球通过碱性水解制得聚丙烯酸微球,将聚丙烯酸微球通过酰氯化反应之后,将直链聚乙二醇PEG接枝到聚丙烯酸微球的表面。红外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表明成功的将PEG接枝到了聚丙烯酸微球的表面。PEGGPAA微球的羟基含量主要取决于参与反应的羧基数量和PEG用量,在交联度为3%和PEGPAAMM4时达到最大值7412%和8975%。微球的溶胀率只随交联度的改变而改变,说明接枝反应对微球的多孔结构影响不大。
下载积分: 5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18
页数: 68
大小: 2.62(MB)
-
简介:外阴瘙痒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妇科疾病,发病率较高。目前国内治疗该类药物主要是中成药,起效慢。而西药也只有单方制剂,不能同时起到止痒、消炎、杀菌、保护皮肤的作用。本文根据国内外用药情况,以利多卡因、盐酸苯海拉明,EX和麝香草酚为模型药物,研制了阴道用复方软膏剂,具有起效全面快速,使用方便等优势。通过乳化剂的考察和基质用量的正交试验,确定了复方软膏剂的最佳处方。即以平平加O为乳化剂,以白凡士林、液体石蜡、山嵛醇、单硬脂酸甘油酯为油相,甘油为水相,肉豆蔻酸异丙酯为透皮吸收促进剂。单因素考察了制备工艺参数,最终确定其理想工艺过程为乳化温度80℃,将油相缓缓加入水相中,保温搅拌5MIN,再以1500RPM的速度搅拌至冷。建立了HPLC法同时测定利多卡因,盐酸苯海拉明和麝香草酚三组分含量的方法。采用C18色谱柱46250MM,5ΜM,以甲醇PH80磷酸盐缓冲液乙腈60∶25∶1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柱温35℃,255NM检测。经过方法学验证,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同时还建立并方法学验证了HPLC法测定EX含量及利多卡因和盐酸苯海拉明的有关物质。对复方软膏的理化性质及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本软膏外观,PH值,熔点,稠度均符合药典规定,通过染色法验证了本软膏为OW型乳膏。影响因素和留样实验表明本软膏中EX及麝香草酚均对光和热敏感,应室温避光保存。
下载积分: 5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19
页数: 72
大小: 2.38(MB)
-
下载积分: 5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18
页数: 48
大小: 1.01(MB)
-
简介:纳米药物载体具有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改善药物在体内分布特征、延长药物循环时间等优点但是其综合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通过物理吸附在纳米载体上的药物在控制释放中存在“突释”现象介孔硅材料要求药物尺寸和孔隙尺寸匹配这使纳米粒子在药物负载和控制释放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制备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纳米药物载体以克服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将聚合物胶束和生物膜通道的性质结合起来制备了结构新颖的具有通道结构的核壳冠三层胶束研究了其对药物的负载和控制释放行为胶束疏水的壳层可避免药物的“突释”和防止生物酶对内核的降解;利用通道结构控制了药物释放的速率;另外以温度敏感的复合胶束为模板制备了带有通道结构的空心杂化纳米粒子。利用可逆加成裂解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方法合成了分子量窄分布的带有梳状结构的聚乙二醇B聚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G聚乳酸B聚异丙基丙烯酰胺PEG45BPHEMAGPLA1011BPNIPAM430。常温下嵌段聚合物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以PLA为核PEG和PNIPAM为混合壳的胶束透射电镜表明胶束呈球形结构光散射表征粒径为140NM左右。升高温度PNIPAM链段由亲水变为疏水并塌缩在PLA核表面胶束由核壳结构转变为核壳冠结构PEG链穿过疏水的PNIPAM层形成通道并对聚合物胶束起到稳定作用。以抗癌药物阿霉素DOX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嵌段聚合物胶束对DOX的控制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在37℃时含有通道结构的PEGBPHEMAGPLABPNIPAM胶束能够很好的控制药物DOX释放。利用RAFT和开环聚合ROP方法合成了分子量窄分布的嵌段聚合物PLABPNIPAM利用ROP合成了生物可降解的嵌段聚合物PEGBPLA。在常温下PEG45BPLA100和PLA125BPNIPAM180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以PLA为核以PEG和PNIPAM为混合壳的复合胶束;升高温度混合壳层中的PNIPAM链段塌缩在PLA核表面胶束转变成核壳冠结构PEG链段穿过疏水的PNIPAM层形成通道并对胶束起到稳定作用。实验研究表明亲水性PEG通道可以使小分子如水分子和小分子药物穿过而大分子物质如生物酶等很难穿过从而可以保护胶束结构在体内循环中的稳定存在;通过改变两种嵌段聚合物的比例可以很容易地调节胶束表面的PEG通道数量和密度从而达到控制释放目的。利用具有温度响应性的复合胶束为模板制备了带有通道结构的空心杂化纳米粒子。首先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ATRP合成了分子量窄分布的嵌段聚合物聚乙二醇B聚异丙基丙烯酰胺PEGBPNIPAM和聚异丙基丙烯酰胺B聚4乙烯基吡啶PNIPAMBP4VP。常温下将两种嵌段聚合物溶解在酸水中PH40升高溶液温度至45℃嵌段聚合物形成以PNIPAM为核、以PEG和P4VP为混合壳的复合胶束。12二碘乙氧基乙烷BIEE交联P4VP后四乙氧基硅烷TEOS选择性沉积在P4VP链段上并发生溶胶凝胶反应形成以PNIPAM为核以P4VPSILICA为混合壳PEG为冠的核壳冠三层结构的杂化纳米粒子。降低溶液温度PNIPAM发生溶胀直至溶解由于PEG与SILICA之间的作用力比较弱以及PNIPAM的溶胀作用嵌段聚合物PEGBPNIPAM会从杂化纳米粒子中逃逸出来形成内部含有PNIPAM、P4VPSILICA层带有通道结构的杂化空心纳米粒子通道有利于杂化纳米粒子内外物质发生交换。制备了具有多层结构的多功能的磁性纳米药物载体该载体的内核是FE3O4纳米粒子SIO2包裹在FE3O4上能够保护其不被腐蚀氧化;中间层是生物相容性的聚天冬氨酸PASP载药层;最外层是亲水的聚乙二醇PEG稳定层。磁性纳米复合粒子各层都是生物相容的利用静电作用将抗癌药物阿霉素DOX负载在磁性纳米复合粒子中通过PASP的PH响应调节了DOX的释放速率。
下载积分: 5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19
页数: 124
大小: 4.62(MB)
-
简介: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植物群落,其内部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从而逐渐成为天然产物化学家关注的热点。本论文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最新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分别对三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H151、SK6RN3M、5G1#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应用现代波谱技术,如IR,UV,MS和NMR等鉴定了分离得到的十九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三个为新化合物。利用XRAYCUKΑ衍射确定了新化合物21的绝对构型,同时研究了部分代谢产物的抗肿瘤活性及抗菌活性。从红树林内生真菌ZH151中分离得到两个新化合物21、22和五个已知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1对绿脓杆菌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MIC625ΜGML。化合物23对口腔癌细胞株KB和多药耐药性口腔癌细胞株KBV200有中等活性,IC50值分别为2038±113和1606±158ΜGML。五个已知化合物为3异丁基哌嗪2,5二酮、麦角甾醇、过氧麦角甾醇、胸腺嘧啶和甘露醇。从真菌SK6RN3M中分离得到一个新化合物31和四个已知的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大黄素甲醚、14DIHYDROXY2METHYLANTHRACENE910DIONE和丁二酸。新化合物31在体外显示了中等的抗肿瘤活性,其抑制KB和KBV200肿瘤细胞株的IC50值分别为204和161ΜGML,同时对绿脓杆菌有较好的抑制活性,MIC值为125ΜGML。从菌株5G1#中分离得到五个已知化合物BACILLOSPINC、GRISEOXANTHONEC、麦角甾7,22E二烯3Β,5Α,6Β三醇、环甘苯丙二肽和环苯丙酪二肽。其中BACILLOSPINC是一个结构奇特的化合物,其体外细胞毒活性值得进一步去研究。
下载积分: 5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19
页数: 99
大小: 3.28(MB)
-
简介:邻苯二甲酸酯PAES主要作为增塑剂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对PAES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其毒性作用被逐渐认识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日益受到全球性关注。调查研究证实PAES已经广泛存在于水体、土壤、大气、食品、生物体中成为环境中无所不在的污染物。PAES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以及医疗暴露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隐患。目前对PAES的毒性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殖发育毒性、肝脏毒性和致癌作用、免疫毒性、神经毒性等方面但是至今仍然没有肯定的结论也没有充足的实验证据能证明究竟哪一种PAES可以引发疾病、肿瘤乃至死亡。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关于PAES暴露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报告多将人体尿液或血液中邻苯二甲酸酯代谢产物的含量作为评价邻苯二甲酸酯对人类危害的可靠生物标志物。作为PAES的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虽然有研究指出我国人群的PAES暴露水平已经超过许多发达国家但我国至今尚未针对PAES开展系统的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也未出台相应的国家环境安全标准。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①对部分人群的PAES暴露水平进行抽样调查采用国际上认可的人体尿液中邻苯二甲酸酯代谢产物单体的含量来评估;②通过体外实验从氧化损伤的角度来探讨PAES的生物毒性作用;③以DEHP为代表对其致过敏性哮喘的分子机理进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我国中学生随机调查取样对其尿液中PAES一级代谢产物进行检测结果为①MEHP的检出率为933%MBP的检出率为567%MBZP的检出率为70%呈现MEHPMBZPMBP的趋势且女生中三种邻苯二甲酸酯一级代谢产物的检出率均高于男生。说明中学生普遍受到DEHP、DBP和BBP的暴露污染其中DEHP的污染最为普遍。②MEHP的平均检出水平为290ΜG/LMBP的平均检出水平为1764ΜG/LMBZP的平均检出水平为6901ΜG/L。就检出的量来看呈现出MBZPMBPMEHP的趋势。2通过体外实验证明随着DEHP和DBP染毒浓度的增大大鼠肝脏细胞中的ROS水平、MDA含量和DPC系数逐渐上升说明PAES能够使细胞中ROS水平上升导致氧化应激并通过脂质过氧化作用及损伤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等方式对细胞及机体造成氧化损伤。3用不同剂量DEHP对24只BALB/C小鼠进行连续14天灌胃染毒提取小鼠肺组织总RNA进行RTPCR实验扩增相关基因并进行半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证明DEHP暴露能够导致GSN、TSLP和NGF基因的转录水平上调但对TRPV1基因转录水平无明显影响提示DEHP可能是通过GSN、TSLP和NGF三个基因分别介导的分子通路来诱导哮喘的发生。
下载积分: 5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19
页数: 63
大小: 2.77(MB)
-
简介:裂褶菌胞外多糖SCHIZOPHYLLAN,SPG是一种大分子量的真菌多糖,其特殊的Β13主链和Β16支链结构,让其具有高度的免疫活性和抗肿瘤活性。SPG可从裂褶菌水提得到,亦可由纯培养的裂褶菌发酵得到。通过不同菌种的裂褶菌培养得到的胞外多糖分子量不同。其中,重均分子量MW45105DA的SPG已经开发作为临床抗肿瘤佐剂。本文通过对本实验室保藏的裂褶菌SCHIZOPHYLLUMCOMMUNEIRB0917进行胞外多糖SPG合成的培养条件及培养基优化,以及发酵物预处理技术和特定分子量多糖酶促降解技术的探索,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建立了高产SPG发酵物预处理技术及工艺菌体沸水浴抽提两次,每次2H,合并抽提液和发酵原液后,获得的多糖产量与不进行处理的相比,可提高55;采用透析袋处理发酵液,再醇析得到粗多糖,可得到脱色效果理想的粗多糖,且粗多糖保留率9285;2建立了裂褶菌多糖含量测定的刚果红染色法,经测定,本实验室得到的粗多糖含量为8628;3优化了裂褶菌胞外多糖的培养条件温度2830℃,初始PH56,摇瓶装液量100ML250ML三角瓶,培养周期168H,转速180RPM,此条件下获得胞外多糖产量为1080GL;4通过响应面优化确定了提高SPG生长因子的最佳添加量,并优化了发酵培养基葡萄糖12、酵母粉1、蛋白胨02、K2HPO402、MGSO47H2O01,CMCNA092,柠檬酸0209,叶酸145MGL,NAA04MGL,此条件下获得胞外多糖产量为1337GL;5进行了10L发酵罐放大发酵实验研究,优化了发酵条件在05M3H通气量、200RPM转速条件下发酵120H,裂褶菌胞外多糖产量为2209GL;6建立了裂褶菌胞外多糖酶促制备活性多糖的技术及工艺将脱色脱盐后的发酵液稀释5倍,再按1ΜL酶液1ML发酵液的量,加入Β葡聚糖酶,在28℃酶促降解5MIN,经检测,得到平均分子量为447105DA的活性多糖,且含量为6320。
下载积分: 5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19
页数: 66
大小: 10.26(MB)
-
简介:肝素属长链糖胺聚糖(GAG),由硫酸化的葡糖胺和己糖醛酸以Β1,4糖苷键交叉连接而成。低分子量肝素(LMWH)则是采用不同方法降解肝素获得的寡糖片段。与肝素相比,LMWH具有选择性强、抗血栓作用增强等特点,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不同降解方法所得到的肝素寡糖具有不同的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与化学降解法相比,酶降解法制备LMWH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酶切位点清楚、不改变肝素结构以及不引入异物等特点。肝素裂解酶是一类能够特异性裂解肝素和类肝素主链糖苷键的酶,最初是从肝素黄杆菌中发现并分离出的。肝素酶的稳定性差,对其纯化过程会造成酶活性的巨大损失,因而产率很低。固定化酶技术因为可以克服酶稳定性差、易失活、不能重复利用等问题而备受关注。本研究以两株肝素黄杆菌为材料,在对其进行透性化处理提高通透性的基础上研究其最佳固定化条件,对制得的固定化细胞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并进一步研究了固定化肝素黄杆菌降解肝素制备LMWH的反应条件、产物性质等,结果表明固定化细胞具有较好的操作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能够制备分子量较为均一、活性较好的LMWH。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⑴完整的肝素酶活性测定体系的建立使用天青A(AZUREA)法建立了肝素含量标准曲线,进而建立了完整的肝素酶粗酶液、透性化肝素黄杆菌以及固定化肝素黄杆菌的肝素酶活性测定体系,确保对酶活水平的测定贯穿整个研究的各个阶段,以准确地计算酶活回收率以及稳定性,作为考查粗酶液、透性化细胞以及固定化细胞的重要指标。⑵肝素黄杆菌的培养及诱导条件的确定将两株肝素黄杆菌分别接种于DSMZ培养基和NBRC培养基,测定其生长曲线,选择NBRC培养基进行培养;将菌种于30℃、200RMIN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至培养液OD600为10左右时加入无菌的肝素钠溶液进行诱导,通过对不同浓度肝素钠溶液诱导产酶的研究,确定诱导用肝素钠溶液的浓度为01GML;为确保肝素黄杆菌保持菌株的纯正与较高的酶活水平,确定了使用初步筛选培养基培养、镜检、测定肝素酶活性和肝素酶I基因HEPAPCR鉴定的多角度机制的菌种鉴定方法;分别使用超声波细胞破碎法和高压匀质法对培养和诱导后的肝素黄杆菌菌体进行破碎,得到肝素酶粗酶液,比较了两种方法破碎细胞的效果,确定使用高压匀质法制备肝素酶粗酶液;对粗酶液的操作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粗酶液的酶活稳定性较差,反应5次后酶活性降低至10%以下,而保存于4℃时酶活性逐步降低,贮存120H后酶活性降至35%左右。⑶肝素黄杆菌的透性化处理分别使用曲拉通X100(TRITON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乙二胺四乙酸(EDTA)、吐温80(TWEEN80)以及溶菌酶对肝素黄杆菌进行透性化处理,考查各种透性化试剂处理的操作复杂性和作用效果,确定透性化处理的条件为使用等体积的100MGL的溶菌酶于30℃处理30MIN,制得的透性化肝素黄杆菌的肝素酶活性回收率达到50%以上;对酶活稳定性的研究表明,透性化细胞的酶活稳定性较粗酶液有较大提高,在最初5个批次的反应过程中酶活性损失较明显,从第6次反应开始酶活基本保持平稳水平,经过10次反应后,酶活保留40%以上。⑷透性化肝素黄杆菌的固定化使用海藻酸钙包埋法对透性化肝素黄杆菌进行固定化,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固定化最佳条件为15%的海藻酸钠、5%的CACL2溶液,硬化20H;对固定化细胞的最适温度、温度稳定性、最适PH、PH稳定性等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确定了固定化细胞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70。与粗酶液相比,固定化细胞的温度稳定性有很大提高,最适温度、最适PH的范围有所扩大;在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固定化肝素黄杆菌的酶活回收率平均达到30%左右;固定化细胞的操作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相对于透性化细胞有很大提高,反应10次后酶活性保留60%以上,于4℃贮存120H后酶活保留90%以上。⑸固定化肝素黄杆菌制备LMWH使用固定化肝素黄杆菌对肝素进行三个批次的不同时间的酶解作用,经过超滤、浓缩及冻干后得到OH1、OH2和OH3三组肝素寡糖样品,对制得的肝素寡糖进行190~350NM波长范围扫描,显示在232NM处有最大吸收;测定了三种肝素寡糖的部分理化性质,使用多角度激光散射仪高效凝胶渗透色谱联用法(GPCMALLS)测定肝素寡糖的分子量,三种肝素寡糖样品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8798D、6709D和5671D,分散度(POLYDISPERSITY)分别为1375、1383和1408;采用羊血浆法测定肝素寡糖的抗凝效价,COATESTHEPARIN试剂盒测定其抗FXA活性,三种肝素寡糖样品的抗凝效价分别为26、15和11USPUMG,抗FXA活性分别为44、36和32IUMG,抗FXA与抗FIIA活性的比值均大于15。
下载积分: 5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19
页数: 83
大小: 3.6(MB)
-
简介:嘌呤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们不仅在生命体的遗传和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抗病毒、抗肿瘤和抗血栓等方面也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因此对于嘌呤化合物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2氨基6氯嘌呤1为原料,与2溴乙基乙酸酯反应得到9乙酰氧基乙基2氨基6氯嘌呤2,2经重氮烷硫化得到9乙酰氧基乙基2烷硫基6氯嘌呤3,3经胺解反应后得到31个未见报道的9乙酰氧基乙基6烷氨基2烷硫基嘌呤化合物4接着本文对嘌呤环的9位引入了磷酸基团,首先将9乙酰氧基乙基2丙硫基6氯嘌呤3C经胺解、玻沃布兰还原反应后的26烷氨基2丙硫基9H嘌呤9基乙醇5进行磷酰化反应,制得了5个26烷氨基2丙硫基9H嘌呤9基乙基二苄基磷酸酯6,6再用三甲基溴硅烷去除苄基后得到4个26烷氨基2丙硫基9H嘌呤9基乙基磷酸二氢酯7。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NMR、13CNMR及HRMS得到表征及确定,同时对化合物4和5进行了抗血小板凝集活性测试。
下载积分: 5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19
页数: 136
大小: 11.04(MB)
-
简介:目的本课题旨在以4氨基水杨酸PAS与2羟基1萘醛为起始原料,合成一种新型SCHIFF碱化合物,然后以该SCHIFF碱为配体HL与过渡金属、稀土合成一系列的SCHIFF碱金属配合物HLM,并对所合成的配体和金属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系列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初步探讨此类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机制。生物学活性研究通过体外抑菌试验筛选出抗菌活性较好的配合物,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同时考察配合物对3种癌细胞肝癌细胞HEPG2、胃癌细胞SGC、结肠腺癌细胞LS174T生长的抑制作用。以期获得抑菌效果更好、抗肿瘤活性更强、毒性更小的新SCHIFF碱类药物。方法1按照经典的醛胺的缩合反应,以2羟基1萘醛和4氨基水杨酸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合成2羟基1萘醛缩4氨基水杨酸SCHIFF碱HL。通过回流,SCHIFF碱配体与5种过渡金属铬CR、锰MN、钴CO、镍NI、铜CU和5种稀土元素镧LA、镨PR、钐SM、铽TB、铒ER分别形成配合物。2测定系列配合物的熔点、溶解度等了解其理化性质;采用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元素分析法及质谱法等进行结构表征。3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系列配合物与BSA的相互作用。固定BSA浓度,以逐级递增的方式加入一定体积的配体及配合物溶液,扫描其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根据STERNVOLMER方程和热力学方程,计算得到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以此确定反应的荧光猝灭机制、作用力类型,以及化合物对蛋白构象的影响。4分别采用抑菌圈试验和MTT实验来考察配体及其配合物的生物活性。体外抑菌实验采用抑菌圈实验测定PAS、HL及其金属配合物对3种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的抑制作用,从中筛选出抗菌活性好的配体或配合物测定其MIC和MBC。MTT实验将药物浓度设为高、中、低3个浓度,选取抗癌活性好的药物,将浓度扩大至6个梯度浓度,计算各浓度抑制率和半数抑制浓度IC50,绘制浓度效应曲线。结果1合成了分子式为C18H13NO4的SCHIFF碱配体,并通过各种方法确定其结构。该配体与10种金属均形成了配合物,其分子式为C36H26N2O8MNH2O。2确定了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反应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两者结合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配合物对蛋白质的构象无明显的影响。3抑菌试验表明,配体、系列配合物对三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且形成配合物后抑菌活性明显增强。其中,铬配合物的抑菌活性尤为突出。测定铬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078ΜGML1、156ΜGML1、625ΜGML1和125ΜGML1。4MTT结果显示,铬配合物对3种癌细胞均表现出明显的抗癌活性,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对HEPG2、SGC、LS174T3种癌细胞作用24H后的IC50分别为000798GML1、002254GML1、001249GML1。结论成功合成了配体2羟基1萘醛缩4氨基水杨酸SCHIFF碱及其金属配合物。该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结合作用,结合方式为疏水作用。在生物活性方面,配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和抗癌活性。本工作可为新SCHIFF碱类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意义。
下载积分: 5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20
页数: 66
大小: 2.14(MB)
-
简介:Α2肾上腺素受体(Α2ADRENOCEPT,Α2AR)是经典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之一,属A类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RECEPTS,GPCR)超家族,内源性配基为去甲肾上腺素(NADRENALINE,NE)和肾上腺素(EPINEPHRINE),广泛分布在外周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介导多种生理功能,如镇痛、镇静、降低血压和体温等,是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右美托咪啶(DEXMEDETOINE,DMED)为Α2AR激动剂,其镇静作用与生理性睡眠相似,在临床麻醉以及ICU的镇静中广泛应用。Α2AR的三个亚型Α2AAR、Α2BAR和Α2CAR,在体内分布明显不同,并且每个亚型介导哪些生理功能尚不完全清楚。右美托咪啶激活Α2AR后引起的镇静作用是否具有亚型特异性右美托咪啶激活Α2AR受体后与GΑI蛋白偶联,引起一系列下游信号通路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受体后信号通路与镇静作用又有何联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课题开展如下研究。研究目的明确Α2AR受体激活后发挥镇静作用的关键受体亚型及参与镇静作用的主要受体后信号通路。研究内容1、在细胞水平上,建立Α2AR受体亚型药物筛选模型,并对多种Α2AR激动剂或拮抗剂进行药效学评价;在整体水平上,探究DMED激动Α2AR后发挥镇静作用与受体亚型的相关性。2、在整体水平上,探究DMED激动Α2AR后发挥镇静作用的信号通路机制。研究方法1、构建PCDNA31HYGROHAΑ2AAR及PCDNA31HYGROHAΑ2CAR重组质粒,转染至CHOPKACATEGFP细胞中,以潮霉素B(200MGL)进行压力筛选后,采用PKA重分布实验筛选阳性克隆,建立CHOPKACATΑ2AAR及CHOPKACATΑ2CAR稳定转染细胞株,通过计算阳性克隆Z因子,验证模型可靠性。2、通过实时定量PCR(QRTPCR)法验证细胞模型中两个受体亚型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量,放射性配体结合实验检测受体蛋白表达丰度,最后以时间分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免疫实验检测细胞CAMP含量以鉴定Α2AR受体亚型的功能。3、在CHOPKACATΑ2AAR及CHOPKACATΑ2CAR两个细胞模型上,用PKA重分布实验对Α2AR的七种激动剂DMED、美托咪啶(MEDETOINE,MED)、可乐定、NE、胍法辛、赛拉嗪、莫索尼定以及六种拮抗剂阿替美唑(ATIPAMEZOLE,ATI)、BRL44408、JP1302、ARC239、哌唑嗪进行药效学评价。4、通过小鼠翻正反射消失(LOSSOFRIGHTINGREFLEX,LR)模型、小鼠自发活动模型评价静脉给予DMED的镇静作用。观察小鼠侧脑室注射不同的Α2AR拮抗剂阿替美唑、BRL44408、JP102、ARC239对DMED镇静作用的影响。5、评价Α2AR不同激动剂DMED、可乐定、胍法辛和赛拉嗪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通过麻醉大鼠在体检测DMED、可乐定、胍法辛和赛拉嗪对大鼠血压及心率的影响,排除血压对自发活动的影响。在小鼠翻正反射及自发活动模型上,观察小鼠侧脑注射CAMP类似物二丁酰CAMP钠盐(DIBUTYRYLCAMP,DBCAMP)以及内向整流钾通道阻断剂TERTIAPINQ三氟乙酸盐(TERTIAPINQTRIFLUOACETATESALT,TQ)对DMED镇静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1、酶切鉴定与基因测序证明PCDNA31HYGROHAΑ2AAR及PCDNA31HYGROHAΑ2CAR重组质粒构建成功。重组质粒转染细胞后,PKA重分布实验筛选出反应性良好的CHOPKACATΑ2AAR7号克隆及CHOPKACATΑ2CAR60号克隆,两株细胞的Z因子经多次重复试验均在051之间,证明CHOPKACATΑ2A2CAR稳定转染细胞模型可靠性良好。2、Α2AAR及Α2CAR的MRNA含量在CHOPKACATΑ2A2CAR稳定转染细胞株多次传代后保持稳定的较高水平;CHOPKACATΑ2AAR细胞中,3HRX821002与Α2AAR结合的BMAX值和KD值分别为(492±527)PMOLMG和(1267±1116)NM;CHOPKACATΑ2AAR细胞中,FSKOLIN(10ΜM)可明显增加胞内CAMP含量,DMED(106~104M)作用后可显著抑制FSKOLIN的作用。FSKOLIN(10ΜM)作用于CHOPKACATEGFP及CHOPKACATΑ2CAR细胞后,CAMP明显增加,DMED(108~104M)作用后有剂量依赖的降低CHOPKACATΑ2CAR细胞CAMP含量趋势,在DMED为104M时与FSKOLIN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表明激动剂能够激活CHOPKACATΑ2A2CAR稳定转染细胞株的受体后通路,受体能够发挥正常功能。3、在CHOPKACATΑ2A2CAR稳定转染细胞模型上,通过PKA重分布实验比较不同的Α2AR激动剂和拮抗剂对两受体的激动和拮抗作用,根据EC50或IC50值比较它们对两种亚型的选择性。七种激动剂对于两种受体均无明显选择性,其中DMED对两种受体的作用效能均强于其他激动剂;拮抗剂阿替美唑对两个亚型拮抗作用较强且无选择性,而BRL44408则表现出了明显的Α2AAR选择性(IC5024230±2600NM),JP1302对Α2CAR具有选择性(IC50281300±52164NM),ARC239在浓度为105M时能够拮抗DMED对Α2CAR的作用。4、DMED(01022MGKG,IV)可剂量依赖性地引起小鼠翻正反射消失,ED50012MGKG,ED100022MGKG,不同剂量组对诱导时间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制动时间有剂量依赖性延长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DMED可以剂量(000039101MGKG)依赖性地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其中,00062501MGKG剂量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以DMED(025MGKG,IV)建立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模型,ATI(0051ΜG只,ICV)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拮抗DMED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的作用;Α2AAR选择性拮抗剂BRL44408(2520ΜG只,ICV)也可以剂量依赖地拮抗DMED的作用,各剂量对诱导时间的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可以显著降低制动时间;Α2CAR选择性拮抗剂ARC239(48ΜG只)、JP1302(88ΜG只)脑室给药不能拮抗DMED的作用。以DMED(00125MGKG,IV)建立小鼠自发活动抑制模型,ATI(02、08、32ΜG只,ICV)单独给药对小鼠自发活动无影响,08及32ΜG只剂量均可以显著拮抗DMED对小鼠的自发活动抑制作用;BRL44408(25、5、10ΜG只,ICV)对小鼠自发活动有剂量依赖的抑制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5ΜG只剂量组可以显著拮抗DMED的作用,10ΜG只剂量组不能拮抗DMED的作用,自身有抑制自发活动的作用;JP1302(55、22、88ΜG只,ICV)对小鼠自发活动有抑制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对DMED抑制小鼠自发活动没有对抗作用;ARC239(3、12、48ΜG只,ICV)对小鼠的自发活动有剂量依赖的抑制趋势,尤其48ΜG只剂量下作用显著,但三个剂量也都无法拮抗DMED抑制小鼠自发活动的作用。5、DMED在005MGKG剂量下即可显著抑制小鼠自发活动,而可乐定、胍法辛和赛拉嗪镇静作用较弱,药效比较排序为DMED可乐定胍法辛≈赛拉嗪。DMED、可乐定、胍法辛及赛拉嗪对小鼠的自发活动抑制属于中枢抑制后产生的镇静作用,与血压降低无关。以DMED(020MGKG,IV)建立小鼠翻正反射模型,DBCAMP(2040ΜG只,ICV)剂量依赖地抑制DMED的作用,40ΜG只可完全抑制DMED诱导的翻正反射消失,各剂量组诱导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制动时间均明显低于DMED组;TQ(250、300PMOL只,ICV)显著抑制DMED的作用,各剂量组诱导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制动时间随剂量增加而逐渐降低。以DMED(00125MGKG,IV)建立小鼠自发活动抑制模型,DBCAMP三个剂量(125、5、20ΜG只,ICV)单独给药对小鼠自发活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不能拮抗DMED的作用;TQ(40、100、250PMOL只,ICV)三个剂量虽然单独给药对小鼠自发活动无影响,但也不能拮抗DMED的作用,与翻正反射模型的结果矛盾,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1、成功建立CHOPKACATΑ2AAR及CHOPKACATΑ2CAR稳定转染细胞模型。2、Α2AR拮抗剂BRL44408对Α2AAR具有选择性,JP1302及ARC239对Α2CAR具有选择性。3、Α2AR可能主要通过Α2AAR亚型发挥镇静作用。4、ACCAMP通路及内向整流钾通道可能参与介导Α2AR的镇静作用。
下载积分: 5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19
页数: 79
大小: 3.88(MB)
-
简介:本文综述了抑郁症与抗抑郁药物的发展历程,并着重介绍了新型抗抑郁药维拉佐酮。维拉佐酮于2011年获FDA批准成为成人重度抑郁症的临床治疗药物,因具有SSRI与5HT1A受体激动剂双药效团,与传统抗抑郁药相比起效更快、选择性更好、药效更强。鉴于其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合成维拉佐酮的关键中间体34氯丁基5氰基吲哚的合成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路线一“吲哚吲哚啉吲哚”合成法,以吲哚、亚硫酸氢钠为原料,经过加成、N酰基保护、溴化和脱酰基保护得到了5溴吲哚,但在继续以氰化亚铜为氰化试剂反应时未能成功制备5氰基吲哚。采用路线二LB吲哚合成法,以间甲基苯胺为原料经N酰基保护、硝化、重氮化、SMEYER氰基化和还原环化最终合成了5氰基吲哚。最后以5氰基吲哚为原料、4氯丁酰氯为酰基化试剂经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合成了34氯丁酰基5氰基吲哚。本文分别对采用的路线一、路线二的各步反应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机理进行了探讨,对已得到的产物及中间体结构经IR、1HNMR等进行了表征。
下载积分: 5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19
页数: 50
大小: 1.47(MB)
-
下载积分: 5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19
页数: 125
大小: 2.8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