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s文档
全部分类
  • 抗击疫情 >
    抗击疫情
    病毒认知 防护手册 复工复产 应急预案 防控方案 英雄事迹 院务工作
  • 成品毕设 >
    成品毕设
    外文翻译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 任务书 课程设计 相关资料 实习报告 大学生活 期刊论文
  • 项目策划 >
    项目策划
    土地准备 规划设计 开工开盘 项目综合 竣工移交 售后移交 智慧方案 安全专项 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建议书 商业计划书 危害评估防治 招投标文件
  • 党建材料 >
    党建材料
    党建工作 剖析材料 查摆问题 两学一做 三严三实 反腐倡廉 精准扶贫 三会一课 四个意识 作风建设 四个对照 主题教育 六个方面 不忘初心 周年华诞 巡视巡察 党风政风 党建课件 党建题库
  • 专业资料 >
    专业资料
    人文法律 环境安全 食品科学 基础建设 能源化工 农林牧畜 财会税务 综合待分类 教育经验 行政人力 企业管理 医学卫生 IT技术 考研专题 土木建筑 公路隧道 纺织服装
  • 共享办公 >
    共享办公
    总结汇报 调研报告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讲话发言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事务文书 合同协议 活动策划 代理加盟 技术服务 求职简历 办公软件 ppt模板 表格模板 党团工作 民主生活 融资协议 发言演讲
  • 学术文档 >
    学术文档
    自然科学 医学卫生 工业技术 天文科学 生物科学 交通运输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社会科学总论 经济 语言、文字 文学 历史、地理 农业科学 航空、航天 政学 军事 文化、科学、教育、 艺术 哲学 数理科学和化学 综合性图书 哲学宗教
  • 经营营销 >
    经营营销
    综合文档 经济财税 人力资源 运营管理 企业管理 内控风控 地产策划
  • 教学课件 >
    教学课件
    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 初中教育 高中教育 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 考研资源 试题真题 作业习题 课后答案 综合教学
  • 土木建筑 >
    土木建筑
    专项施工 应急预案 建筑规范 工艺方案 技术交底 施工表格 图片图集
  • 课程导学 >
    课程导学
    医学综合 中医养生 医学研究 身心发展 医学试题 影像医学 医院办公 外科医学 老年医学 内科医学 妇产科 神经科 医学课件 眼鼻喉科 皮肤病科 肿瘤科 儿科医学 康复医学 全科医学 护理学科 针灸学科 重症学科 病毒学科 兽医 药学
    • 简介:DONGHUA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MASTERMASTERDISSERTATIONDISSERTATION论文题目论文题目科学科学科学画报与中国近代天文学科学画报与中国近代天文学(1914194919141949)学科专业学科专业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唐坤唐坤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邓可卉邓可卉完成日期完成日期20152015年1月1515日东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东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下载积分: 5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21
      页数: 57
      11人已阅读
      ( 4 星级)
    • 简介:第八章宇宙觀、天文學與地球科學81人類宇宙觀之進展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地則是由盤古開天闢地所產生古代西方人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餘天體如太陽、月亮、星星等均繞地球旋轉811哥白尼與太陽中心學說哥白尼(COPERNICUS)70歲時發表鉅著天體運行論,此書中記載日蝕、月蝕、火星衝日、木星衝日、土星衝日等27項實際天文觀測之數據,推論出地球繞太陽公轉之事實812克卜勒與行星三大運動定律德國科學家克卜勒(KEPLER)一生觀察了719顆恆星,並記錄了當時已知的太陽系中6大行星之運動狀況,而歸納出行星運動三大定律橢圓軌道定律行星運轉之軌道為橢圓,而被繞行之天體位在橢圓軌道之某一焦點上等面積定律在相等的時間內,行星掃過相等的面積每年冬至時,地球剛好位於橢圓軌道之近日點上,因此公轉速度最快,但是到了夏至時,地球剛好位於橢圓軌道之遠日點上,因此公轉速度最慢調和定律繞行相同天體的任何顆行星,其公轉週期(P)的平方與其軌道之半長軸(R)之立方成正比813伽利略與太陽中心理論的確立伽利略(GALILEO)在1609年發明並改良望遠鏡,使得觀察天體更加方便。他用望遠鏡發現月球的表面凹凸不平,而銀河是由無數恆星所組成等。由於他支持哥白尼的太陽中心之論點,而遭教會迫害,其一生最後9年均在牢獄中度過。因為伽利略等科學家的犧牲,西方人的宇宙觀才逐漸脫離基督教會的控制,建立正確的看法82天文學與太空科學上的重要成就中國東漢時代的天文學家張衡,他發明了渾天儀,可以用來解說許多天文現象,如日、月、星辰升起落下時間的變化等1682年,人類便用望遠鏡觀察到土星的光環,並將其描繪出來,後來人類又用望遠鏡找到太陽系中的天王星、海王星等行星821雙(子)星、星團與銀河系的觀察雙聯星兩顆距離很近的星體,彼此繞著它們的共同質量中心旋轉。例如天狼星與其一顆較黑暗的伴星形成一組雙聯星,因此在地球上看天狼星,其亮度會有週期性變化光學雙星它是指兩顆星只是從地球上觀察非常接近,但兩者之間真實的距離卻非常遙遠雙聯星上與光學雙星下銀河系與太陽系銀河系是由2000億顆以上的恆星所構成的巨大扁平螺旋狀星雲,銀河系的中央最厚處約16萬光年,而太陽系為其中的一員。宇宙中像銀河系的巨大星雲還有仙女座大星雲、麥哲倫星雲等太陽系位處在銀河系的一條螺旋臂上,它距離核心約3萬光年遠822太陽與恆星之光譜的觀測與分析20世紀初,美國哈佛大學天文臺對50萬顆恆星進行了光譜研究,他們根據恆星不同的光譜線進行了分類,定義藍色為O型、藍白色為B型、白色為A型、黃白色為F型、黃色為G型、橙色為K型、紅色為M型O型恆星的溫度高於25000K,它的多數原子都呈現游離狀態,例如氮失去兩個電子,矽失去三個電子B型恆星的溫度則是在11000至25000K之間,其光譜線顯示B型恆星上的矽失去1或2個電子,氧和鎂原子則各失去1個電子。至於其他型態的光譜也有其不同的意義星球的亮度視星等是指星球的目視亮度,1等星要比6等星亮100倍,根據這個關係,星等被量化,每級之間亮度則相差2512倍。根據視星等,牛郎星為077等,織女星為003等,天狼星為-145等,太陽為-267等。現在地面上最大的望遠鏡可看到24等星,而哈伯望遠鏡則可以看到30等星絕對星等是指從距離星球10個秒差距的位置觀察此星球的目視亮度,它代表恆星本身的發光強度。根據絕對星等,牛郎星為219等,織女星為05等,天狼星為143等,太陽為48等823恆星演化與大爆炸理論核融合所造成的熱膨脹與恆星物質彼此間之萬有引力所產生收縮會互相平衡,使得恆星之體積能保持固定當恆星中的氫完全融合成氨NH3的時候,會將三個氮的原子核融合成碳的原子核,此時恆星的體積會變大,變成紅巨星當恆星內部所有的可形成核融合的物質消耗完畢的時候,這時恆星便不再發熱,因此熱膨脹的動力消失,這時候恆星中的物質彼此間之萬有引力會使得星體開始收縮CHRASEKHAR之極限理論恆星死亡時的質量小於太陽144倍者,最後會收縮變成白矮星恆星死亡時的質量大於太陽144倍而小於太陽3倍者會收縮變成中子星恆星死亡時的質量大於太陽3倍者,則會收縮成黑洞黑洞吸收物質示意圖黑洞之觀測與確認第一個經間接觀測所確認的黑洞是天鵝座之X1,其質量約為太陽55倍1990年4月27日哈伯太空望遠鏡正式啟用,在仙女座大星系M31附近的M32發現了一個質量大於太陽300萬倍的黑洞大爆炸(BIGBANG)都卜勒效應(DOPPLEREFFECT)當波源與接收點彼此遠離時,量測到的波長會增加(即頻率減小),而當波源與接收點靠近時,量測到的波長會變短(即頻率增加)。而紅位移(REDSHIFT)則是一種天文上的都卜勒效應,當恆星遠離地球時,在地球上所觀察到的恆星之光波長會越來越長由於現在所有星球都出現了紅位移現象,因而可推論出宇宙正在逐漸變大中,這便是大爆炸理論最主要的證據大爆炸的理論宇宙大約在100多億年前,由一個極小、溫度極高的不知名的東西所爆炸而成,隨著宇宙爆炸之後所產生的膨脹,宇宙的溫度也逐漸降低大爆炸之後約4分鐘左右,宇宙溫度已降低到9億度左右,此時可以形成氫與氦的原子核大爆炸之後約75分鐘左右,原子核間的距離已隨著宇宙膨脹而加大,彼此間便無法碰撞進行核反應,所以元素合成到氦便已終止,這便是目前宇宙所擁有的氫與氦之由來大爆炸70萬年後,宇宙的溫度已降低到可使得原子核能捕獲到電子而形成穩定的原子。至此,宇宙間自由電子的數量便急劇減少,而使得電磁波輻射因而能夠通行無阻的往外傳播。從此以後,物質與輻射便分道揚鑣,而物質逐漸形成星系與恆星大爆炸10億年後,大致已形成目前所見到的宇宙824人造衛星、登陸月球、太空站與太空梭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於1957年由蘇聯發射,隨後引起美蘇之太空競賽美國於1969年登陸月球成功,並於1981年試飛太空梭成功蘇聯於1971年發射第一個太空站(太空實驗室)1999年我國自行研發的中華一號低軌道衛星在美國發射升空,開啟了台灣進入太空時代之序幕人造衛星、太空站與太空梭1969年7月21日,美國太空船阿波羅號降落在月球表面寧靜海地區,此時太空人阿姆斯壯(ARMSTRONG)踏出人類的第一步,正式登上月球表面,完成登陸月球之壯舉,整個任務圓滿成功。自1969年後至1972年之間,美國陸續又有12位太空人登陸月球太空梭是一種太空交通工具,普通的飛機只能在大氣層中飛行,但是太空梭卻可穿越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高度100公里的卡門線);一般的火箭太空船只能使用一次,但是太空梭卻可重複使用太空中的生活人類其實不宜在無重力之太空船中生活太久,例如在太空中無重力狀態下待太久的人,身高會變長,骨骼之耐力會變差。過去有許多前蘇聯之太空人自太空站回到地球後,往往需用擔架抬往醫院,修養數日後方可活動自如。而美國之太空人在太空梭上,每日需騎腳踏車鍛鍊腿力,並作其他運動由於在無重力之太空船中,物體會漂浮,因此吃飯、喝水、洗澡、上廁所等方式,都與在地球上不同,所以太空人必須經過訓練,否則無法適應。其他如訓練太空人在無重力的太空船中睡覺,也是重要之課題,否則太空人無法得到適當的休息太空中生活的影片第一位上太空的女太空觀光客安薩里講述她的太空見聞在太空站中會到處漂浮,還因為不斷撞到太空艙,而在身上留下不少瘀青。不過最大的挑戰是洗頭髮,你要讓頭上有水泡,要很輕很小心的揉搓洗髮精,假如你搓得太快,這樣水泡就會到處都是,會弄得一團亂。太空中要上廁所要使用小便蒐集器,否則尿液會到處漂浮。太空站中可進行之工程科技因為太空為一超真空、超低溫及無菌之環境,因此可在太空站中製造藥品,可避免各種微生物、塵埃等污染。另外,許多生物工程科技也可在太空進行因為太空為一超真空、微小重力、無雜質之環境,因此可在太空站中製造大塊的、無缺陷的、高純度之半導體因為太空為無重力的狀態,可利用熔融金屬之內聚力,使熔融金屬自動形成圓珠,製造高圓度之軸承幾個曾經在太空船中做的有趣實驗種子發芽的觀察在地球上種子發芽時,由於地心引力之故,根會向下而枝葉會向上,但在太空船中無重力的環境之下,是否根仍然向下而枝葉仍然向上,值得觀察蜘蛛結網的觀察在地球上蜘蛛可以結出實用的網子以捕捉昆蟲,且不會被自己吐出的網絲給黏住,但在太空船中無重力的環境之下,大多數蜘蛛變得不會結網,或是結得亂七八糟火焰的觀察在地球上火焰多呈紅色錐形,但在太空船中無重力、無空氣對流的環境之下,火焰呈藍色球形825天文觀測與望遠鏡技術之突破哈伯太空望遠鏡在1990年發射至距離地球表面575公里處的軌道,它可避開地球表面的光害,觀察遙遠的超新星,研究太陽系外的星體目前世界最大的地面望遠鏡是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海拔3190公尺的葛拉罕山上,此望遠鏡具有兩個直徑為84公尺的聚光鏡,名為LARGEBINOCULARTELESCOPE(LBT),共占地約110平方公尺,用LBT可看到250萬公里外的蠟燭燃燒。自2005年10月16日開始算起,在10到15年內,LBT都將是全球最大的望遠鏡設備83地球科學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具有代表性,而且地球又是我們人類所生存的星球,所以地球科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831地球的內部結構地球的內部由外而內分為三層地殼主要由岩石組成,其密度最小,溫度最低,是三層之中最薄的一層。其平均厚度約為17公里,而陸地部分的平均厚度為33公里,海洋部分的厚度比較薄,約為6公里地幔又分為上地幔(又名上地函)和下地幔(又名下地函)兩層。地幔的主要成分為矽酸鐵與矽酸鎂的鹽類。上地幔的頂部存在一軟性流體層,它可能是岩漿的發源地之一。上地幔的平均範圍從地下5公里到地下70公里,下地幔的平均範圍從地下70公里到地下2900公里,地幔的體積占地球總體積的82地核又分為內核與外核,地下2900公里至地下5000公里深處為外核,地下5000公里以下至地心為內核。地核的溫度很高,壓力與密度都很大,其成分據推測為鐵與鎳,並含少量較輕元素。外核的物質應為液體,內核的物質則為固態832岩石的分類與研究岩石可分為三大類火成岩為火山噴發之岩漿所凝結之岩石,包括玄武岩、花岡岩等沉積岩為經過水流沉積所形成之岩石,包括砂岩、頁岩、石灰岩等變質岩為岩石經自然現象所產生之化學或物理變化,所形成之另一種岩石,例如黏板岩、月麻岩、大理石等,其中大理石即為石灰岩之性質改變所形成的岩石岩石之合成而我國的中央研究院劉玲根博士曾在1978年時,於美國實驗室人工合成出新的礦物,經過國際礦物協會正式審核通過,將之命名為「玲根石」劉玲根運用雷射加溫高壓實驗法,透過儀器將常見礦物磨成粉狀,在高溫高壓下觀察其變化。他發現在超過20萬大氣壓力及攝氏1000度下,花岡岩成分之一的鈉長石,就會變成玲根石。而20萬大氣壓力相當於地表下500多公里環境2000年時,科學家已在2、3種隕石中找到與玲根石相同物質833地質年代的分類與測量地質年代一般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每一代又分若干紀,每一紀又可分若干世。例如侏儸紀為中生代之一紀,而現在為新生代之第四紀的全新世。現今測量地質年代的方法主要是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測量法地質年代表與地質紀錄的時間推算有關,首先要收集世界各地的沉積層紀錄,並依照重大事件將其連結,例如物種的生存與絕滅、古代地磁倒轉等,沉積層紀錄可藉此對應到地質年表上的相對位置,接下來則是計算地質紀錄的時間,並對應到地質年表上的絕對位置鸚鵡螺化石恐龍化石的發現最早發現的恐龍化石是在1822年由一個英國醫生的妻子所發現的迅猛龍古代中國人是否曾經發現恐龍化石而不自知古書說苑中記載著一段春秋末期的故事「吳伐越,隳會稽,得骨專車,使問孔子曰『骨何者為大』孔子曰『禹致群臣會稽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此為大矣。』」這個故事是說吳王夫差戰勝越王勾踐時,曾在越國首都會稽挖出一塊巨大的骨頭化石,於是吳王夫差便派遣使者去請教當時最有學問的孔子,而孔子認為那是人類(夏朝大禹時代的諸侯防風氏)的一節骨頭。但人類的任何一節骨頭都不可能大到要用春秋時代的馬車才能載滿(得骨專車),所以較合理的解釋應該是說苑中記載了春秋時代恐龍化石在會稽出土的記錄,但是孔子並不知道恐龍的存在,所以無法給予正確的回答近代中國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遍及浙江、雲南、四川、山東、內蒙、新疆、黑龍江等地區,而中國最早被科學家命名的恐龍化石是出土在黑龍江省的嘉蔭縣,目前黑龍江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展示當地所出土的恐龍化石。嘉蔭縣不僅出土鴨嘴龍的化石,還發現了鳥龍化石等834地殼變動的理論與地形地物之改變地殼變動的原因一般是由於地殼的斷層所造成,如地震、大陸漂移等,不少陸地曾經是海洋,不少海洋曾經是陸地,經過漫長的地質變化,才形成今天這個狀態。比如海拔3000米的四川峨眉山就曾經3次沉入海底,3次隆起成為高山,在峨眉山上發現的眾多水下古生物化石就是很好的證據由於地殼的變動,加上火山爆發、水的沖刷、風力的侵蝕、地震、降雨量的改變等等,地表之山川、河流、海洋、湖泊等,均會隨時間產生變化,例如中國的黃河,歷史上便記載其曾經改道7次以上中國大陸新疆的羅布泊,歷史上記載其有時候有水,有時候則乾涸,而目前自1965年之後即呈現無水狀態,已成為中共核子試爆區中國古代的雲夢大澤,今日則面積縮小成為洞庭湖與鄱陽湖台北盆地在古代是一個台北湖,後來因在淡水附近出現缺口,於是乾涸變成盆地羅布泊現況地震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500萬次地震,平均每分鐘地震約10次,而人能夠感覺到的地震只占1。全世界平均每年發生約18次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大地震,而特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一次835遙測技術探測地球遙測是利用電磁波(紅外線、微波或雷射)探測遙遠目標的信息。例如在地面上發射電磁波至雲層或電離層,再根據回波特性之改變來推測氣象變化或電離層中之離子分布在地面上向地底發射電磁波,可根據回波來判斷地底所含礦物如石油、金屬之成分等訊息自太空中之人造衛星、太空梭(船)或天空中之飛機向地表或地底進行遙測最早發展遙測科技的原因是為了軍事用途,例如美國巡弋飛彈便是靠遙測科技,當飛彈貼著地面飛行時,裝置在飛彈前端的攝影機會不斷地拍攝地形地物,並與飛彈內建資料庫裡的影像導航系統比對,以確定飛行方向是正確的;再由飛彈裡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來確認飛彈位置的經緯度。利用這兩種系統檢驗飛行正確度,只要設定目標,命中率就很高GOOGLEEARTH曾經把全球的遙測衛星資料都放在其網站上,但是這個做法受到許多國家的抗議,而這些抗議目前暫時達成協議,GOOGLEEARTH同意不把最新資料放上去,一定要隔一段時日以後才做更新GOOGLEEARTH之例遙測系統是由遙測儀器及訊號或影像處理設備所構成,現在由於遙測儀器的進步,至於遙測方式又可分為主動遙測它是指發射電磁波並接收其反射之回波,以進行遙測,如一般之雷達系統等被動遙測它只接收初觀察物體發射之電磁波而進行之遙測,如一般之紅外線遙測系統等。例如在黑夜裡用閃光燈拍照,這時的照相機是主動遙測儀器。如果在白天拍照,因為有日光不需要閃光燈,所以這時候的照相機是被動遙測儀器航空攝影與衛星遙測傳統的航空攝影測量能夠拍的多波段數只有藍、綠、紅、近紅外光等4種,而航空攝影測量的影像空間解析度較佳,要做幾何校正時會比較容易衛星遙測可以分辨更微細的差別,但是衛星遙測的影像要做幾何校正時會比較困難航空攝影測量與衛星遙測兩者必須相輔相成,結合互補遙測與影像處理遙測技術的核心是影像處理,而其主要項目是輻射校正與幾何校正。輻射校正是去除影像資料中的陰霾與陰影,才能得到更清晰的影像大部分時間太陽都是斜照的,拍攝到的圖像會有陰影,若要看清全貌,須把影像分成許多灰階,再利用「影像增揚」技術把被陰影遮住,使肉眼看不到的部位在電腦上增顯出來遙測與幾何校正由於地表上的物件有高有低,在高空中朝地面拍攝時會產生幾種效應,譬如高空中拍攝的房子看起來像是倒下的,必須把它扶正,這個扶正手法就是幾何校正。不過在扶正前必須先知道房子有多高,因此要從另一個角度再拍一次,如此一來,同一物件就有兩個高差位移影像,然後再以幾何觀察(立體觀察)原理恢復影像高度利用航空攝影在一個航帶裡以每次重複拍攝60區域的方式拍攝全台灣地形,再利用幾何觀察原理把地形恢復,就可得到每40公尺一個高度值的地形資料,一般稱這種地形是「40公尺網格數值地形」。若把陽明山國家公園的40公尺網格資料與從衛星上拍攝到的三維景觀套疊在一起,經過透視演算,就可在電腦上把陽明山國家公園的3D影像顯現出來陽明山國家公園及其周邊地區的3D影像遙測的主要應用─變遷偵測1986年,法國SPOT遙測衛星看到的台中港只有一小部分的建設完成,到了1995年,便可以清楚看到整個設施已全部完工台灣發生921大地震之後,中部地區出現一個非常典型的崩塌,發現某些崩塌土石把溪水堵住而出現一個大湖(草嶺湖)變遷偵測之例─中國大陸地表冬天與夏天積雪與綠色植被的變化2004年8月艾利颱風來襲,之前已知有些地方已經崩塌,颱風過後從衛星資料中獲悉土石流崩塌數量又增加不少。防災人員應可依據這些資料發布警訊,並協助居民快速遷離栽種果樹時,每棵果樹不能靠得太近否則影響發育,在這方面可結合遙測與自動影像處理技術,推算出某一片土地有幾棵果樹,每棵樹冠的涵蓋範圍多大,就可預測水果產量遙測科技在台灣高等學府之發展台灣中壢的國立中央大學,設有我國最大規模的太空遙測中心,其所接收之太空衛星遙測資料除了可用在氣象分析、礦藏探勘、海洋科學、電離層研究及水土保持監測等之外,還曾被用來當作起訴違法開發高爾夫球場之證據台北陽明山上的文化大學,亦成立了「數位地球研究中心」,積極研究遙測方面在地球科學上的應用84海洋科學地球表面70以上是海洋,因此海洋科學可說是地球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而人類開發海洋,已經有數千年歷史。例如中國的春秋時代,齊國(現代之山東省)宰相管仲,在其傳說中的著作管子中,就已記載著管仲獎勵齊國人民捕魚、曬鹽,從事海洋資源的開發的事跡841海洋資源的開發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礦產資源海洋替代能源8411海洋生物資源地球上的生物80生長在海洋裏,而在1980年代之人類,所食用的動物性蛋白質有15是來自於海洋,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情況下,海洋一年約可提供30億噸的高蛋白質食品,可供應300億人口食用;但是在1980年代,人類一年只捕獲6300萬噸的海產品,離30億噸還差得很遠,所以若能大量開發,海洋將是蛋白質食品之一大來源1976年,台灣之實驗探測船海功號(圖左)前往南極海域探測並捕捉南極磷蝦(圖右),在當時估計,南極磷蝦之蘊藏量即有50億噸以上,但是卻多作為鯨魚之食物,極少為人類所食用,因此我國當時才會嘗試派人前往捕捉海洋動物所提供之蛋白質食品,如魚肉等,一般稱之為白肉,而陸上哺乳類動物之肉,如豬肉、牛肉、羊肉等,稱之為紅肉,白肉與紅肉相比,其致癌率較低、膽固醇較少,對現代人之健康較有益處海洋中的植物,如海帶等,含有其他營養素,可治療甲狀腺肥大等疾病。而像海藻或某些淡水藻類等植物,其營養價值高,繁殖容易,是未來從事太空旅行極佳的食品人類至今大多只食用淺海生物,而許多深海魚類等生物,由於外型恐怖,捕捉不易,有些甚至於含有劇毒,因此人類很少食用各式各樣的深海魚類8412海洋礦產資源海洋礦產包括海底礦產如錳礦、油礦、天然氣等海濱砂礦有金砂、鋯石、獨居石等海水本身則含有鈉、鉀、鎂、鈣、氯、溴、碘離子等由於海上鑽井與興建海上鑽油平台、機具等之技術較陸地上要困難的多,因此直到20世紀,人類才突破技術上的困難,開始大量開採海底礦產1965年,英國開始開發北海油田,到了1975年開始量產,而在1981年產量已經達到8940萬噸,約值100多億英鎊,由此看來,北海油田之開發,真是大大改善了英國的經濟情況,也幫助英國度過好幾次的能源危機目前除了石油外,還有天然氣等產品。至於一般金屬礦產目前則較少從海底直接開採,但是自海水中提煉礦物質之工業及研究,則一直持續在進行。目前工業上所需的鹼金族、鹼土族、鹵素等元素,許多便是自海水中所提煉的8413海洋替代能源目前台灣省澎湖縣與西部濱海一帶,已有利用海風所運轉之風力發電廠中國大陸浙江省樂清灣則建有江廈潮汐發電站,可將漲潮時的海水攔截,再利用其與退潮時海水的潮差來發電上述海風或潮汐為能源之發電廠,符合小型離島或潮差甚大之地區的電力需求。因為如果在小島上興建大型火力發電廠很不經濟,而如果從其他地區電廠將電力傳送過去,須跨海架設電力傳輸線,工程太過浩大,亦不適當842海洋科技的發展海洋科技是一種綜合性科技,它包含流體力學、生物、化學、環境、電機、機械、土木、水利、礦冶等學科8421人工養殖漁業及人工魚礁人類早在數世紀之前,即知道可在海濱大陸礁棚上圈養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如養殖魚、蝦、牡蠣、鮑魚、九孔、珍珠貝類等。近年來,又利用特製之人工魚礁、籠子,甚至於廢棄之車輛等,放入海中,供魚類棲息,如此便可大量繁殖魚類、蝦類等生物,成效十分良好但是在近海大陸礁棚上興建養殖場,容易破壞自然環境、生態與景觀,會形成環保問題8422海洋資源與水文、海流之探測海洋探測包括使用聲納探測、震波探勘、紅外線偵測、衛星照相等。探測目標除了海底礦藏、海洋漁業資源外,還包括水文資料如溫度、渦流、洋流速度與方向等曾任我國教育部長的吳京(19332008)博士,便是世界知名的海洋流體力學專家,他是台灣中央研究院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雙重院士,對於海水環流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成就海水環流研究海水環流,人類便可以根據這些資訊,來了解氣象、漁場、魚群與海水環流之關係,可幫助吾人朝向減輕颱風災害,增加漁獲量等方面努力海水環流上層海域環流主要是因風吹所引起,深海環流是由於海水密度不同所引起的流動黑潮(暖流)屬上層環流,它沿著菲律賓東岸向北流,經過呂宋海峽後繼續沿台灣東岸北上,至宜蘭外海分成二支,一支東轉後沿琉球外緣北上,另一支越過宜蘭海脊繼續沿台灣東岸北上。當黑潮離開台灣後不遠即分成二支,主支沿陸棚邊緣向東流而後再轉往北流,另一支則略轉西北而入侵東海陸棚。主支黑潮因為直接流經日本黑潮於日本與由極地南流的親潮(寒流)相會,便形成漁場8423海水淡化處理海洋是人類最大的水源供應源,不過鹽分及其他雜質過高,所以需要淡化處理。目前中東的許多阿拉伯國家由於沙漠缺水,所以境內均設有海水淡化之工廠海水淡化一般採用蒸餾的方法,將海水加熱,收集水蒸氣,待其冷卻後凝結成淡水,即可飲用或灌溉。這種淡化方法最為簡單,而海水蒸餾後所留下的鹽分及雜質,又可作為其他用途。不過上述方法耗費太多能源與金錢,並非任何國家都能做到。其他則有離子交換法等,不過離子交換法目前還不能處理大量的海水逆滲透海水淡化機8424人造海埔新生地與人工島嶼許多國家土地面積不夠,如過去荷蘭便以低地國著稱,因為當地許多土地原本低於海平面,後來靠修築海堤、排除海水,才成為現在荷蘭國土的一部分高污染、高危險性之工業,不適合興建在人口稠密的內陸地區,便可興建在天然或人造之海埔新生地及島嶼上,如台灣台塑公司六輕廠建在雲林縣麥寮海濱之潟湖區,其中有一部分土地就是人造海埔新生地機場等需要建在平坦、無高山及高大建築物的區域,也可建在上述之地點,例如日本大阪之機場關西國際空港,便是建築在人工島嶼之上關西國際空港問題與討論1比較基督教聖經中的「創世紀」、中國的「盤古開天」與天文學中的「大爆炸理論」,它們對宇宙起源的解釋有何異同之處2七夕時牛郎星與織女星相會,此二星是否為雙(子)星試說明你(妳)的理由。3已知月球之引力約為地球的六分之一,自轉一圈約地球時間29天半,如果嫦娥真的曾經住在月球上好幾年,則當她再返回地球上時,其身體或生活上大概會有什麼變化試討論之。4如果台灣名模林志玲、白歆惠、隋棠、林嘉綺、蔡淑臻、林若亞等人要在太空梭中拍攝洗髮精廣告,應該如何拍攝試討論之。5晉朝葛洪的神仙傳王遠中記載女神仙麻姑對王遠說,自從她得道成仙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而這句成語「滄海桑田」是描述地球科學上的何種現象6大雄在家開PARTY,招待女友靜香(宜靜)及胖虎(技安)、小夫(阿福)等人吃「紅燒海豚」、「糖醋海豹」、「清蒸海馬」、「海龜沙西米」等食物,結果遭到警方查獲,移送法辦,而大雄的辯護律師小叮噹(哆啦A夢)則在法院辯稱大雄的行為可以促進政府更加開發海洋蛋白質資源,促進台灣經濟發展。根據
      下载积分: 6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20
      页数: 85
      2人已阅读
      ( 4 星级)
    • 简介:中国科学社在其存在并发展的45年时间里,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民国时期民间最大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创立初始就肩负重任,以“科学救国”为目标,在国内动荡不安的政局和萧条的经济背景下不改初衷,顽强立足并不断发展,社员人数不断壮大,培养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推动整个中国科学的发展,可谓中国现代科学的奠基者。此丰功伟绩实在值得后人思考并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之发达、成绩之斐然非一言一语即能概括,而民国时期则显下滑、衰落之势,也非一时原因所致。中国科学社这样一个力求“科学救国”的民间组织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宣传科学、普及科学知识、推进科学体制化,是非常值得思考研究的。与此同时,同属自然科学一列的天文学自然也是中国科学社的宣传内容之一,如何做到如前所述的宣传推广,达到“科学救国”的目的,也是值得探究一二的。笔者以1914至1949年共35年的科学和科学画报为着眼点,以登载于二者的天文学类内容为研究对象,研究在19151949年期间共搜集整理377期的相关内容,采用统计、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详细整理科学与科学画报中的天文学内容,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并进一步展开分析,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这两种近代科学杂志在引进国外最新天文学成果方面功不可没。两本杂志中大量介绍国外最新研究近况,将读者的视野带入新的高度,从而促进了我国天文事业的发展。此外,通过学习吸收新知识,带动了中国天文学家的研究,他们就某个天文学专题展开研究。他们有的后来成为某一天文学领域的专家,成为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为中国近代天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另外,通过了解现代天文学,中国天文学家开始关注中国古代天文学史,而且在这方面已经有所发掘和研究,这些内容开现代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先河。两种科学杂志在天文学知识的普及和近代天文学的建制化方面做出贡献。总之,本文力求全面完整地介绍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和科学画报杂志对中国的近代天文学事业所做的工作,总结两种杂志在推进中国近代天文学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扮演的角色及产生的影响,最后力求对中国科学社做出客观、中立的历史评价,揭示其现实意义。
      下载积分: 5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19
      页数: 57
      3人已阅读
      ( 4 星级)
    • 简介: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科学与幻想天文学历史上的地外文明探索研究姓名穆蕴秋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指导教师江晓原201006空旅行大体分为三种类型1、前往未来。2、回到过去。3、超空间旅行。本章对‘时间机器把时间设想成“第四维“的观点,“外祖父佯谬’’在物理学上存在两种解决方案“多世界理论“和“诺维科夫自洽原理“,超空间旅行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方式虫洞和翘曲飞行,进行了逐一考察。第六章考察了当下地外文明探索引发的争论,以及对费米佯谬的求解。本文对当下的地外文明探索持否定态度,认为人类目前还没有做好接触地外文明的准备,实施这类行为是非常危险的。至于是否存在地外智慧生命的问题,即“费米佯谬一的求解,尽管目前还没有最终的答案出现,但它其实是一个“精神狩猎场一,为有志于此的科学人士和幻想小说家,留下了巨大的施展空间。以上考察内容为天文学历史上的地外文明探索,呈现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从中也可看出星际幻想小说的演变历程。首先,地外文明探索相关理论探讨,两阶段特点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探讨的理论基础不一样。早期阶段的相关理论探讨,主要基于天文学家的望远镜观测结果上;而当下的理论探讨,则是基于长期以来通过无线电搜索地外文明,一无所获的事实基础上。2涉及的学科范围不一样。早期阶段的理论探讨主要限于天文学领域当下的探讨,除涉及天文学外,还涉及生物学、地质学、化学等领域。3早期和当下关于地外文明探索的理论探讨,在幻想领域都生出了丰富的成果。、其次,早期一些科学人士所设想的和月亮、火星交流的尝试与探索,与当下搜索地外文明的计划,也有着不同的特点。早期对火星交流和探索的尝试,表示反对的观点,主要集中两方面一种是基于天文学原理分析结果上的质疑;另一种是对交流方案本身技术可行性的质疑。而当下的地外文明探索,除了以上两方面的质疑之外,来自社会意义层面上的质疑,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声音。出现这种差异,和人们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再逐渐发生转变,有着很大的关系。最后,星际旅行幻想小说的演变历程,与天文学观测前沿的发展,形成了紧密的对应关系。在上述考察内容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所挖掘出的天文学发展过程中与幻想交织在一起的丰富史料,以及对若干著名实例的具体分析,论证了科学与幻想两者之间是接壤的,而且两者的边界其实是高度开放的,科幻其实可以被看作科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文章在结语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科幻可以视为科学活动一部分的理由L星际幻想小说对星际旅行探索的持续参与;2科幻小说作为单独文本参与科学活动;3科学家写作的科幻小说;4含有想象成分的“不正确的“科学理论。关键词地外文明,科学,幻想,科幻,适宜居住的
      下载积分: 5 赏金
      上传时间:2023-07-19
      页数: 268
      2人已阅读
      ( 4 星级)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客服 - 举报非法信息、侵权联系 QQ:9411152

    机械图纸源码,实习报告等文档下载

    备案号:浙ICP备20018660号
    收起
    展开